编者的话:
我爱看书。四年级的时候,村小张老师跟我们讲:“‘深水养大鱼’。写文章就像养鱼,你们要多读书,写作文才容易用上。”这句话我印象很深。后来,他还给我们订了《中国少年报》,班上同学都盼着看,这可能是我对读书最早的兴趣。
同学们,这是河南濮阳农民伯伯刘诗利发表在7月11日《人民日报》上的一段文字。前不久,在工地打工的他因参加一次新书分享会,视频在网络走红。
那么,刘诗利伯伯和《中国少年报》之间有哪些故事?他读书的兴趣是如何被点燃的?读报和读书的关系到底是什么?中国少年报·未来网记者走近刘诗利,并从7月12日起推出融媒体系列报道“农民伯伯刘诗利与《中国少年报》”,欢迎大家关注。
“农民伯伯刘诗利与《中国少年报》”系列报道①
“当一名读《中国少年报》的少年,真是快乐、幸福的事情!”在《人民日报》发文的工地大叔刘诗利这样说
中国少年报·未来网记者 李杨
7月11日晚上10点多,回到河南濮阳老家的农民伯伯刘诗利,接受了《中国少年报》记者的采访。
接受记者电话采访的这一个多小时,刘伯伯站在村里的空地,用温暖坚定的家乡话,向记者讲述着他和《中国少年报》的故事——
“我对《中国少年报》的感情很深”
“你是《中国少年报》的记者?我很意外,我真的喜出望外。”刘诗利伯伯说,接到电话,他感到特别惊喜。
“我对《中国少年报》的感情很深。”刘伯伯记得很清楚,那是1978年,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他开始读《中国少年报》。当时四年级有20多名同学,有一半的同学订了《中国少年报》。“《中国少年报》来了,《中国少年报》来了!”刘伯伯说,每周,大家都盼着老师带着《中国少年报》走进教室。每当这个时候,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奔向老师,刘伯伯总是跑得最快的那一个。从老师手中接过报纸后,大家就如饥似渴地读起来。
“我记得《中国少年报》上的‘小灵通’。它总是播报最新的消息给大家。在报纸上,还能读到党和国家对少年儿童的关心。当一名读《中国少年报》的少年,真是快乐、幸福的事情!”说到这里,刘伯伯不自觉地笑出了声音。他说,想起那时候读报的快乐,竟然引得现在也感受到了快乐。
那是少年被国家捧在手心里的感觉。这份幸福感,从报纸上那些饱含温度的字句中涌来,来得实实在在。
坐着、站着、走着读,
每份报纸都反复读
“每份报纸,都要读个两三遍。”刘伯伯说,每份报纸都要反复读,读了几遍之后,还要再看看,就怕有遗漏。
拿着《中国少年报》,那时的刘诗利真是一刻也不愿离手。
坐着读,立刻能沉浸在报纸的世界中,眼睛盯着那些铅字,教室里的喧闹和他像是隔了一个世界;站着读,也很寻常,教室门口是刘伯伯常待的地方,倚靠着冰凉掉漆的门框,《中国少年报》成了他最好的伙伴。小小的人儿捧着大大的报,看得入神,仿佛站在一处风景极好的山岗上。
更绝的是走着读!上下学短短一二百米的路,在别的孩子脚下只需片刻工夫,在刘伯伯这儿,却要花费更多时间——书包在肩上晃荡,他掏啊掏,“变”出《中国少年报》就开始边走边读,有时候一目十行,有时候又会被吸引,索性停下,双脚钉在路上,一个字一个字“啃”着读。乡间的小路静悄悄,仿佛只剩下风拂过纸张的声音,和少年专注呼吸的气息。
对读书最早的兴趣,
就是从读《中国少年报》开始的
“阅读是个大好事儿。”刘诗利伯伯语速总是缓缓的。回忆时,会有停顿,说起《中国少年报》、谈起阅读的时候,总是格外笃定。
刘伯伯说,自己时常想起《中国少年报》,不定啥时候就会想起,一直没有忘;后来读书读报,很容易想起小时候读的《中国少年报》;现在提起,更是感觉亲切。
“我今年58岁。读《中国少年报》的时候,是十一二岁,47年过去了,我时常回忆起它。”刘诗利伯伯说,自己爱看书,读书不光能获取信息,还能休息放松、让人心情好。而对读书最早的兴趣,就是从读《中国少年报》开始的。
07-09 09:43
07-04 13:38
07-08 14:35
06-27 15:31
07-01 08:40
07-01 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