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下的讲话|来啦,今天跟你一起写作文

2020-07-13 15:05:31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编者按

  火热的高考过去了。

  特殊的一年给这届高三考生带来了特殊的经历。其实,经历是成长最好的教材,当我们回望时,所有这些经历便成了人生道路上的标记,通过它们,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成长的轨迹。

  今年高考全国III卷的作文题就是这样一个充满哲学意味的题目——“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我们邀请了中国青年报社几位年轻的编辑记者与全国考生同写作文,为过去的、现在的自己画像,也为未来勾勒出更好的自己。

  ----------------------

  期待下一幅画里的你

  秦珍子

  中国青年报社冰点周刊编辑,2004年在陕西参加高考。代表作:《拐点》《活在癌症街》《长夜的尽头》。

  嘿,新来的,你是谁?

  老师说,你是班里最调皮的那个。同桌说,你是旁边爱看小说的家伙。网友说,你是他不开心时想倾诉的对象。哥们儿说,你是篮球场上的“打铁之王”。

  成绩表用数字锁定你的位置,书本拿厚度丈量你的思考。老爸总跟人吹嘘你特别阳光,老妈把“懒”“就知道上网”和“你一点都不像我年轻时”挂在嘴上。

  你有名字,有民族,血型星座也清清楚楚。你爱喝奶茶,讨厌粉笔和黑板发生摩擦。几个月前你读到一篇关于武汉的报道,悄悄许下当医生的愿望。

  这是一幅充满细节的画:每一道线条,都是你与世界的关联;每一种色彩,都是世界对你的印象。

  人生而被打量,从哭声嘹不嘹亮,到活得有没有荣光。我们从这只筛子的大孔穿过,再被另一张细密的网拦住,符合长长短短的标准,贴上形形色色的标签。我们的脸映在早高峰地铁车厢的窗玻璃上,也浮在深夜书桌上的咖啡水面。我们的美,有时藏在某个人的心跳里。我们的缺失,在同行者的爆发或沉默中显出轮廓。更多的时候,我们不高不矮,也说不上好坏,是地球人的78亿分之一,融入街角摄像头拍下的无数差不多大小的背影。

  其中哪一个是你?

  用外界的信息画你自己,要特别小心。真实的光源不一定全换来真实的反射,但你不坦率,来的一定是假象。另外,你可知赞美像红色颜料,诱人而充满能量,但若让它泼满画布,你的脸就会失真。保留并妥善处理批评,不论它来自情绪还是理性,敌意还是善意,它对你的勾勒非常必要,是素描的“阴影”,水墨的韵,李世民的魏徵。

  却也别被那些线条绑住。

  “一个高尚而纯粹的人”当久了,你会喘不过气。被叫“撒谎精”“不靠谱”了,你别对自己失去敬意。

  除非你真的想,否则别让闺蜜苗条成为剥夺你晚饭的理由。无论来的是道德绑架还是谩骂轰炸,不管是经历没得到还是已失去,都捏好你的另一支画笔。

  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不被裹挟,不被要挟——那才是画布上龙的眼睛,那是最坚实的你。

  我知道一个小汤姆的故事,他是个不合群的男孩,总把老师的话当耳旁风。同学一起吃午饭,他一个人在角落里。那模样看上去一定不怎么样,茕茕孑立,满脸不爽。很多年后,这位托马斯·杰斐逊世界闻名。

  当年孤单的人,后来团结了很多人。当年不好看的脸,后来被全世界看到。任何人都不会只拥有一幅画像,而是会拥有一条画廊。每张画像都是你的一部分,像曲线上无数的点,每个点都可能改变线条的方向,几股力量都压在画笔上,有历史的,有环境的,有你自己的。新的画布取之不尽,随时准备好,记录你明天的模样。鼻梁高矮被基因决定,但脊梁硬不硬,你可以决定。你可以把期待藏进今天的画布,让它在下一幅画像里成为你的样子。

  2019年秋天,一群年轻人升入高三。有人囊萤映雪,有人乐当“差不多先生”。没有人能预料,他们即将和这个世界同步迈入一场大考,去适应隔离、网课和忽然暂停的集体生活。他们中的一些,在高考第一次延期后,还要被洪水再次耽搁。他们听见真实世界里谎言、死亡和理想主义的故事,真切地经历分别、磨难和未知的考验。极有可能,在和父母长时间的朝夕相处中,有人的画像多了理解的底色。有人看到远方生命逝去,眼中有了悲悯的闪光。有人想活得更烟火气、更快活,有人的线条则硬朗起来,严肃地确认了想去的地方和想有的担当。

  你会变成什么样?

  有一个女孩,她的画像停止更新了。2020年5月14日,18岁的湖南姑娘陈薇薇因淋巴瘤不幸去世。在生命弥留之际,她委托父母捐献自己的遗体,用于科学研究。

  多么遗憾,她没能参加高考。但我也知道,分数绝画不出她的美好。照片里,她笑着望着这个世界。就是这个世界,还有我,都期待着你的下一幅画像。

  老考生秦珍子

  2020年7月7日

  ----------------------

  你从镜子里看到的不是你

  蒋肖斌

  中国青年报社文化中心记者,2006年在浙江参加高考。代表作:《〈永乐大典〉沧桑600年》《住在博物馆80天》。

  亲爱的高一新生:

  你好!

  给你写信是因为高考作文题,对的,就是三年后你将遇到的那场大考。当然,那时候考完,也许你更想讨论数学的最后一道大题;但很遗憾,再过几年,像我这样的绝大部分人能读懂题干的就只剩语文了。

  人从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关注很大很大的问题。比如,关于外界,地球什么时候毁灭,人类从哪里起源;或者关于自身,我是谁,活着为了啥。随着年龄增长,外界问题总是有科学家给我们答案,而关于自己,却没有标准答案。人看不清的,只有自己。

  也许你会说,可以照镜子呀。但别忘了,作为恐怖片中的常备道具,你从镜子中看到的你,真的就是你吗?将来你还可能学到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这下对自己是怎样的人就更迷茫了。

  就说我是谁吧,在某些场合可以概括为女、大龄、北漂、未婚;在另一些场合可以是,博物馆资深观众,《大明宫词》十级选手,炒年糕东五环外无敌手,杰出的小蛋糕品鉴师。在别人眼中,我拥有过很多“模样”:上学时候是“别人家的孩子”,学习好又乖巧;在北京念完大学后留在这座城市工作,钱少事多离家远,“一定是脑子‘华特’了”;外人看来,文化记者,那一定很有文化啊;采访对象觉得,本科学新闻,文史知识不够扎实啊……

  当我们孜孜不倦地想从“他者”眼中获取对自己的评价,并渴望拼凑起一个完整且真实的自己时,却总是愈发迷失。是“镜子”选得不够多、质量不够好吗?我觉得不是,“镜子”也好,“美颜相机”也好,从中看到的都不是自己,只有你在冷静思考中觉察到、相信且愿意为之付出的,才是你自己。

  因为疫情,最近我的生活、工作都是一个人在家中完成,暂停了与人的线下接触,生存状态进入“极简”模式。没有了来自“他者”的反馈,我却渐渐分清了什么是生活中重要的东西、什么是可有可无的。比如,自己做一顿能吃的饭是重要的,朋友圈晒咖啡是可有可无的;稿子的deadline是重要的,全员开大会是可有可无的;和妈妈视频是重要的,陌生人的聚会是可有可无的……

  萨特在戏剧《间隔》中通过加尔森之口说“他人即地狱”,在他人目光的注视下,人很容易“变质”,不再是那个独立的我。在我看来,他人未必是地狱,但他人一定不是你。一位心理学家跟我说,“对他人生活的瓦解,恰恰是自我解放的开始”。在人生的旅途中,总有很多人同行,你从他们眼中了解自己,也从他们口中得到关于远方的消息,但是,没有任何人,能代替你完成对自我的认识和对未来人生的设计。

  亲爱的高一新生,你将来一定会面对无数选择,得到无数意见与评价,刚愎自用不可取,但千万别忘了,你是谁终将由你主宰。

  此致,敬礼!

  考完高考5000多天的资深学姐

  2020年7月7日

  ----------------------

  凝视深渊,打捞人性深处的善意

  王钟的

  中国青年报社评论部编辑,2008年在浙江参加高考。近期代表作:《没有一个春天能被阻挡——写在武汉“解封”之际》。

  亲爱的学弟学妹:

  你们好!

  写下这封信的时候,我的心情多少有些惶恐。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无法认清自己,此时此地的我,又如何确保“镜中的自己”不被扭曲,又有什么资格指点他人?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在汪洋大海上遨游的一叶扁舟。脚下是深渊,头顶是星辰,我们会与无数人相逢和告别,我们也抱憾于各种错过,我们最容易迷失的正是自己。

  有一句话说,当你在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我想,只有有勇气凝视内心的深渊,审视不足,才能更准确地描绘自己。当你沉浸在智能设备提供的“美图”体验时,你也要明白,心里那幅看起来歪瓜裂枣的“自画像”,尽管有着种种不足,但那才是最真实的自己。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完前些天热播的悬疑剧《隐秘的角落》?其实,人人都不完美,几乎所有人都有密不告人的内心角落,甚至有时这样的角落还有点阴暗。这样的角落,可能源于你一次不成熟的决策,也可能是一次无心之失。如果这样的角落一直照不到阳光,始终阴暗潮湿,就会让你的成长磕磕绊绊。

  我想分享的一条人生经验是,勇于揭开自己的隐秘,才能引入更多阳光。凝视深渊,才能打捞起人性深处的善意。一开始,生长在隐秘角落的只是潮湿的苔藓,虽然滑腻腻的很难受,却无伤大雅;可如果有意忽视,苔藓就会变成荆棘,时不时“刺痛”你。

  高中是一个人从少年成为成年人的转折时期,你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诱惑。你会发现自己多了很多选择权:零花钱怎么分配支出,上网时间用来干什么,手机带不带到教室里……在获得权利的同时,你也会拥有更多秘密。拥有秘密是独特的人生体验,你要珍惜,不让秘密成为损害他人、放纵自己的毒药。

  高中也是你学会处理原生家庭关系,探索独立成长的开始。随着成长,你会发现自己的性格、习惯与原生家庭紧密相依。如果你拥有一个完满的家庭,那么祝贺你,你与生俱来地拥有健全人格;如果你的原生家庭有着不足为外人道的“污渍”,也不要灰心丧气,敞开心胸了解那个更广阔的世界吧。你无法改变你的出身,但你可以改变你的未来。

  高中还是你了解责任与担当的开端。小时候,做错了什么事总有人兜着挡着,总有人帮你把问题抹平。但是,从现在开始,你会慢慢发现不再有人当你的盾牌,你要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做一个负责任的人,首先要学会正视错误。很多时候,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愿承认,尝试用更多的错误来弥补最开始的一个小错误。

  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1902年出版的《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中提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的一面镜子,反映着另一个过路者。当你为自己画“自画像”的时候,请不要忽视他人的评价,而他人的评价又何尝不是建立在对自己足够了解的基础上?

  因此,打开自己吧!做一个正直、坦率、不遮掩的人。不管你的心里埋藏有多少深渊,多少隐秘的角落,总有一种善意能够跨越沟壑、弥补洼地。只有这样,才能找到那面最适合自己的镜子,不让自己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评价中变形。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诗人张枣在其名篇《镜中》里,描述了“后悔”之于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影响。在你们今后的人生中,一定会碰上许许多多可堪后悔的事,也会遭遇这样那样不尽如人意的条件。但请记住,你若坦荡,他人就会报之以真诚;你若善良,世界便不会亏待于你。

  此致,敬礼!

  一个关心你们的学长

  2020年7月7日

  ----------------------

  直面自己

  张均斌

  中国青年报社经济部记者,2013年在浙江参加高考。代表作:《大国细账》《这根救命稻草直径7毫米》。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

  想让初入高中校园的你们为自己画好像是件不容易的事。事实上,这点对于现在的我来说也依旧困难。

  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我们都会面临不同的选择,然后再从中挑选出自认为最适合自己的。面临抉择时,类似“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的问题会不经意间冒出来,这时候,对自己有更清晰认知的人无疑会更有优势,他们举重若轻的样子时常让我羡慕,因为我总是理不清头绪。

  比如,高中文理分科时,我纠结得不行,一个人跑到学校的假山后面呆呆地望天;临近大学毕业,又在考研、考公还是择业的问题上不知所措;好不容易就业了,遇上的困惑反而更多了些……

  小时候,我们总在思考自己和周边事物的关系,等再大些,会意气风发地问:在时代大潮中往何处去?询问是认识自我、认识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无论这样的询问是否会有真正的结果。

  有句鸡汤说:你是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为自己画像也有些相似之处,其实,决定因素还是你面对自己、面对这个世界的态度。世界总在变化,每个阶段对自己的认知也不尽相同,如果必要,那就把每个阶段的自己“画下来”,以后再回来看,无关好坏,只是记录。

  在这过程中,你也许会发现,变化的自己身上总有些东西是不变的,它们可能是你直面困难的勇气、独立自主的思考、破除万难的信心以及为之付出的不懈努力。在我看来,这些更弥足珍贵。

  刚入职时,报社的一位编辑曾抛给我们一个问题:职业生涯的第一颗纽扣该怎么系?一时之间,我认真想了几个答案,比如做好每一次采访、写好每一篇稿等。后来,他告诉我,其实不用考虑这么多,努力做好每件事就行了。简简单单的答案,却有可能是最好的“画像”。

  你们才刚刚步入高中的大门,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加速形成的阶段,最紧要的是直面自己、挑战自我,不要患得患失、畏首畏尾,去试试,即使头破血流那又怎样呢?别后悔,年轻时做得越多,年长后遗憾会越少。

  长辈们总喜欢说,你还年轻,这种过来人的姿态在年轻人中并不讨喜,但不可否认,年轻确实就是资本,也代表着无限精力和无限可能。“重来”二字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奢望,但对于你们,只是转个身而已。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毛泽东曾寄语青年,你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去吧,时代弄潮儿!你们的画像拼凑了这个时代,这个时代的色彩也需要你们上色。

  毕业多年的前浪

  2020年7月7日

  ----------------------

  为自己画的像,可以涂改

  叶雨婷

  中国青年报社教育科学部记者,2008年被保送上大学。代表作《“探界者”钟扬》选入全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

  亲爱的学弟或学妹:

  你好!见字如晤。

  欢迎你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学习阶段。你也许认为,自己来到了一个更有压力、更“痛苦”的3年。但我认为,这是人生中最美好的3年。

  为什么说得这么绝对?因为在这3年里,你将从一个孩子变成一个成人。你会思考“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的未来在哪里”……你将从父母手中接过画笔,为自己勾勒一幅自画像,你的人生、你的未来将由自己掌控。

  说起这么深刻的问题,也许你会感到压力更大了。但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希望你有足够的勇气和热情,去迎接这个未知的世界。不要胆怯,勇于探索和尝试,勇敢试错。因为这幅画像可以不完美,也可以涂改,这不影响它的美好。

  在现在的生活中,很多人以为我是“别人家的孩子”,但是,我的高中实际上并没有别人想象的那么完美。入学时,我的中考成绩在班级中排名垫底,而这个班里全是各个地方考来的尖子生。高一的时候,我找不到生活的方向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心态上也是青春期“叛逆少女”的想法,我关注一切无关学习的事情,觉得做一个好好学习的乖学生一点都不“酷”。

  然而,我并没有从那种生活里找到意义和乐趣,终于有一天,一次次的低分考卷让我很受折磨,我想要试一试“乖学生”的生活,好好学习。如果成绩提高了,我也许可以开心一点,如果没有,那我也认了。就在这样“自我绝望”的日子里,我让自己像“一点也不酷”的好学生一样努力学习。这一次,我没有试“错”。在高二那年冬天的期末考试中,我破天荒地考出了一个名列前茅的成绩,从此以后,我感受到了有付出就有回报的成就感,我才明白原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绩是如此开心的一件事。

  你看,我在为自己“画像”时,涂抹了半个高中时期,但正是有这样的经历,才让我有今天的生活。我一直认为,高中生活带给我太多的幸运,它给了我人生发展的转折点,给了我正确的三观,给了我奋斗的信念和激情。我也从来不后悔曾经为了试错而经历的那些不完美,因为只有试过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道路。

  我想,十五六岁的你一定承担着我们这一代没有的担子。国家日益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你将面对的是不一样的挑战和机遇,父母、老师乃至社会也会对你的未来有更高的期待。也许你一直走在父母、老师为你规划的道路上,活在他们的期望中。希望你在高中生活中也思考一下,抛开这些外界期待,你自己想要走什么样的道路。我的意思不是让你对抗父母、盲目挑战权威,而是在人生发展的道路中,不应“无脑”地被别人推着走。

  说起“我想过怎样的生活”“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这样的“灵魂拷问”,你可以好好思考,但是不必逼自己一定想出一个结果。人总是在各种经历中才能成长,在这里,你要做的就是去探索,去找到真正的你。那个你是变化的,是独一无二的,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但我希望一定是忠于内心的。

  作为一个90后“老阿姨”,我经常能看到一种口味固定的心灵鸡汤说:你希不希望自己一觉醒来,是坐在高中的课堂里,一切岁月静好,这些年的经历都没有发生过。我是绝对不希望这样的事发生的,因为我的高中没有需要重来的事,我反而害怕重来的我没有作出正确的决定,没有走向我想走的道路。

  我希望,等你的高中3年过去,你也有和我一样的想法。

  你的学姐

  2020年7月7日

  ----------------------

  像萤火一样发光

  朱洪园

  中国青年报社河北记者站记者,2008年在河北参加高考。代表作:《河北曲阳多所乡村小学至今未供暖》《开一张无犯罪证明究竟有多难》。

  亲爱的学弟学妹:

  “中学在我的人生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我后来能做点事情,与在中学时代打下的基础密不可分。”为我国农业现代化作出了突出贡献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在回忆自己的中学时代曾如是说。

  好多鼎鼎大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都在中学时代确立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为自己以后的人生大厦打下了坚实的底座。

  上世纪30年代,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在北京崇德中学求学。他记忆最深刻的是学校的图书馆,在那里,斯文·赫定的《亚洲腹地旅行记》令杨振宁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念念不忘,以至于直到80多岁时,他还坚持远赴西北。《神秘的宇宙》一书则让杨振宁开始对宇宙的奥秘发生兴趣,并确定了自己一生科学研究的方向。

  同样,杨振宁的好友金庸,也是在中学时代就发现了自己对写作的兴趣,并积极向报社投稿。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一直是金庸武侠小说的主题。可能你们不知道的是,他这一价值观的形成,也是萌发于他的中学时代。

  金庸曾就读于浙江衢州中学,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5月,日军在衢州投放细菌弹,城里暴发鼠疫。他的一个同班同学感染了鼠疫,一时间学生、校工纷纷逃离学校,金庸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和两个农民一起,把同学送到了衢江上的隔离船上。

  以上这些,都是成大事业、做大学问者在你们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生经历。虽然,我们大多数人在将来不太可能取得他们的成就,但这些人的中学经历,对于我们仍有很强的借鉴价值。

  他们在中学时,没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目标明确,并心怀对国家社会的关切。

  鲁迅先生曾说过:“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我有一个朋友,是河北一所乡镇中学的英语老师。她来自乡村,在高中时目标很明确,就是将来回乡村做一名教师。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英语老师,但她在平凡的岗位上一直坚持学习,充分利用互联网,创新教学方法,让许多英语几乎零基础的孩子爱上了英语,班里的成绩在全县评比中名列前茅。另外,许多她教过的孩子,考上了重点大学,还有的学生出国深造。

  我觉得,她就像鲁迅先生说的萤火,虽然不像炬火一样光芒万丈,但依然温暖和照亮了乡村孩子的人生。

  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将来也是要走向平凡的工作岗位。但我希望,你们在高中时代也能像萤火一样,有一份热发一份光,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热情地拥抱这个世界。

  你们的学长

  2020年7月7日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 编辑: 彭茹

新书打榜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3016345号-1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