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首页 > 消费 > 正文

65.4万家实体店参与购物无理由退货;网红西餐厅“蓝蛙”被立案调查

2023-03-17 13:41:21 来源: 中国消费者报

  数据

  市场监管总局:全国12315平台累计接收投诉举报7452.29万件

  市场监管总局不断完善12315体系建设,全国12315平台上线以来,注册用户达1601.08万人,累计接收投诉举报7452.29万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44.72亿元。平台数据实行全程核算,总局、省、市、县、乡五级逐级开展动态评价,处置效率提高12.25个百分点,调解成功率提升31.93个百分点,群众满意度增长到4.74(满分5分),平台社会知晓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市场监管总局:全国已有65.4万家实体店参与线下购物无理由退货

  市场监管总局发起线下购物无理由退货倡议以来,各地明确引导措施、评价标准,积极探索政府性质“先付金”、商业保险“无忧保”、金融助力“放心贷”。江苏、山东等多地实现省内购物异地退、线下购物线上退、先行垫付极速退。全国已有65.4万家实体店参与,覆盖97.5%的地市,累计退货1.53亿次,退货金额约53.83亿元,让消费者购物无后顾之忧,激活消费增长新引擎。

  市场监管总局:2022年全年查处侵权假冒等案件56万余件

  2022年,市场监管部门组织开展知识产权执法等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强重点领域、重点商品、重点市场治理,积极发挥行政执法震慑力,保护权利人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营造良好营商环境。2022年全年,各类专项行动共查处相关案件56万余件。其中,商标侵权、假冒专利案件4.35万件,针对侵权假冒高发多发的重点实体市场开展执法行动约5万人次。

  政策

  公安部: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犯罪

  当前正值春耕备耕关键期,公安部近日下发通知,部署全国公安机关食药侦部门深入组织开展“昆仑2023”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犯罪,努力以高质量农资打假工作服务保障高质量农业生产建设。公安部要求,要突出打击重点,聚焦种子、农兽药、肥料、农机具等重点农资产品,严查严打套牌生产、侵权假冒、非法添加隐性成分等典型农资犯罪活动,重拳惩治侵犯种业知识产权、“忽悠团”销售劣质化肥犯罪活动,坚决查处有资质企业生产假劣农资、网络销售假劣农资犯罪活动。

  监管

  上海:部分扫码点餐“强索”手机号的餐饮企业被约谈限期整改

  日前,上海市消保委对29家知名度较高的奶茶店和快餐店进行了暗访,发现部分餐饮企业运营的微信小程序存在对到店点餐的消费者强制索取手机号、用户位置精准信息等行为。针对以上问题,上海市网信办已会同市市场监管局、市消保委依法对问题严重的餐饮企业开展联合约谈,责令限期整改,并开展相关普法教育。同时要求大众点评、饿了么等平台通过公告、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向消费者发出风险提示,并组织平台内餐饮商铺自查整改。

  永辉售不合格香蕉及武昌鱼被罚10万元

  近日,北京永辉超市有限公司东城崇文门分公司因销售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用农产品以及农药残留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用农产品,被北京市东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10万元,没收违法所得135.84元。处罚详情显示,经调查,当事人分别从北京永信恒昌果品有限公司和北京振美豪顺商贸有限公司处购进抽检不合格批次精品香蕉71.9kg和武昌鱼4kg,该批次商品全部售出。

  食材有效期随意更换 ,“蓝蛙”涉事门店停业整顿、立案调查

  3月15日,北京广播电视台曝光了网红西餐厅蓝蛙(北京悠唐购物中心店)后厨乱象。记者卧底蓝蛙后厨,发现存在制作沙拉的水果发黑发烂;食材有效期标签随意更换;抹布不区分,擦完刀具擦垃圾桶等问题。当天中午,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对涉事门店进行执法检查。检查中,执法人员发现该店存在消毒记录、食品报损记录不全等问题。目前,涉事门店已停业整顿,朝阳区市场监管局对其进行立案调查,并同步对辖区内全部10家蓝蛙餐厅展开食品安全检查。

  ZARA销售不合格童鞋被罚

  近日,ZARA关联公司飒拉商业(上海)有限公司因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产品,被上海市宝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1.27万余元、没收违法所得3276.96元。处罚详情显示,当事人经营的女童鞋子经抽查检测,“剥离强度”不符合要求,被判定为不合格。

  提醒

  警惕短视频主播借慈善之名骗取善款

  近期,一些短视频主播假借开展公益慈善活动之名,骗取广大网友的同情和善款。民政部日前提示公众提升防范意识,谨防上当受骗。“摆拍式慈善”、“表演式慈善”等假慈善行为严重违背慈善本意,有的甚至涉嫌诈骗。有关网络平台要按照《网络安全法》等有关规定,对涉及慈善活动的内容加大审核力度,切实防范一些主播通过造谣、炒作、制造“悲情戏”、践踏求助人尊严、侵害受益人隐私等违反法律法规、违背公序良俗的手段,蓄意制造舆论“热点”,传播不实信息的行为。

  中国消费者报新媒体编辑部出品

  来源/各级市场监管部门、消费者组织官方网站、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编辑/李晓雨

  监制/何永鹏 任震宇

作者: 编辑: 瞿凯侠

新书打榜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7024435号-6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