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读的新闻故事

“天宫课堂”第四课开讲,看三位“太空教师”如何为孩子种下“飞天梦”

摘要:伴随机器声音的轰鸣,三位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在中国空间站向全国青少年发出了太空邀请!

  “大家好

  我们是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

  中国空间站

  国家的太空实验室

  也可以成为大家人生梦想的新站点

  告诉我们

  大家还想从太空了解什么呢

  我们愿做这天地之间的科普使者

  带大家捕捉浩瀚星空新的奇妙

  ……”

  伴随机器声音的轰鸣,三位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在中国空间站向全国青少年发出了太空邀请!

  天宫课堂第四课21日准时开讲,小伙伴们,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新的“教室”出现:梦天实验舱

  梦天实验舱是航天员工作的地方,配有航天员抗阻锻炼装置、平台设备区、货物气闸舱、实验载荷区等。梦天实验舱可是支持载荷能力最强的舱段,可配置13台科学实验柜,可以说堪称天宫的“梦工场”。

 

  小伙伴们最关注的科学实验柜:高精度时频实验柜

  它主要是由不同特性的原子钟组成的,能够向地面和空间传递极高精度、极高稳定度的时间频率信号,为我国标准时间和国际原子时精度的提高做出了贡献。地面上的原子钟可以做到千万年误差不超过1秒,但我们空间站上的冷原子微波钟目前可以做到1亿年误差不超过1秒哦!

  首次出现关于火焰的科学实验:球形火焰实验

  首先在空间站环境下点燃蜡烛是有风险的,但我们的航天员还是为我们安全展示了该实验。我们都知道地面上蜡烛的火焰是成“锥形”的,通过航天员的演示身处空间站的蜡烛火焰慢慢形成了“球形”,原来这是微重力下气体燃烧后向各方向运动趋势相同造成的。非常形象地帮助小伙伴们更好地理解燃烧和重力之间的关系。  

  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太空“乒乓球大赛”:奇妙乒乓球实验

  关于水的实验在天宫课堂上已经多次讲解了,比如第一课的水膜张力实验、水球光学实验,甚至在第二课中让水直接变成了冰雪。这次航天员们直接用毛巾加工成的球拍,相互之间打起了水球“乒乓球”,神奇的是水球没有破裂。这是因为除了表面张力使水球不容易破裂之外,毛巾的表面还布满了疏水的微绒毛,有很好的疏水性。这样看来,我们的乒乓球赛可以扩展到太空了!

  宛如“棋盘”的动量守恒实验

  在一米见方的标准网格布上,航天员瞄准一个静止的钢球,抛出手中的钢球,在网格布的衬托下,两球碰撞后的轨迹、速度一目了然。这是为了让低龄的孩子能更清晰地观察到碰撞现象,因为现代物理学中最基础的动量、动能、力等概念,其实都是科学家们在对碰撞问题的研究基础上建立的。

  再现“太空转身”:又见陀螺实验

  桂海潮航天员先握住静止的陀螺,左右手交替抬高、放下,身体姿态并没有变化。而当朱杨柱航天员让陀螺快速转动起来后,再做出同样动作的桂海潮,身体明显发生了转动,这背后体现的是角动量守恒原理。空间站就是用同样的原理在太空实现“转身”,这样仅需总重量几百公斤的陀螺,就能让重达近百吨的空间站在太空中轻松自如地转身哦!

  进行“太空授课”的这三位“太空教师”也可不简单呢!

  “65后”航天驾驶员:景海鹏

  “一心只为飞天,一生只为飞天,用遨游太空的壮美航迹书写对党的绝对忠诚。”

  景海鹏读高中的时候,宣传栏一幅飞行员佩戴头盔和护镜的照片深深吸引了他,从此大大的飞天梦便种在了他小小的心灵中。

  但由于当时学习时间太长、劳累过度,眼睛里出现了红血丝,所以面试时没有验上,失去了宝贵的机会。打击最大的是当时家庭需要供养三个孩子上学,复读需要巨大的金钱成本。就这样顶着巨大的压力,他成功考上了河北保定航校,也就是现今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驾驶歼6战斗机的空军飞行员,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

  不过这只是他飞天梦的开始。

  1996年底,景海鹏参加了航天员选拔。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入选了神六备选梯队,遗憾的是他未能上天。等待并没有浇灭他心中正燃烧的飞天梦,凭借自己努力,于2008年入选神舟七号飞行乘组,他配合翟志刚、刘伯明完成了中国人的首次太空漫步。

  逐梦不止,鲜花和掌声只是点缀。回到工作岗位,他立即又投入新的备战训练,一遍遍练习、一遍遍推演,让无数指令操作内化为习惯动作和肌肉记忆,无论什么时候都能精准无误地全流程操作。

  景海鹏一次又一次地向“梦想”冲锋。8年期间执行了3次载人航天任务,并以57岁的年纪,再次入选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为国家航天事业再创辉煌。

  此次飞行任务将持续5个月,这也意味着景海鹏又要在太空过生日了,那让我们提前预祝这位航天老将生日快乐吧!祝愿他和战友圆满完成任务,如期凯旋!

  “85后”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

  “心有明月,砖塔有缝。如果你知道去哪,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朱杨柱中学时代的母校——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中学就是飞行员选拔基地之一,这让他打小就有一个飞天梦。

  但因为老师认为他是搞科研的苗子,“上不了天,那就研究上天的东西。”高考填志愿时果断填报了国防科技大学飞行器系统与工程专业,且是唯一志愿不接受调剂。考上大学的他仍还是痴迷于飞行员这个职业。因为心里有梦,仍会按照飞行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尝试挑战极限。

  经过近十年科研之路,一次不经意间,朱杨柱得知招选第三批航天员的消息,而这次不再只向空军飞行员选拔人员,还扩大范围向相关领域招收航天飞行工程师。幸运的是他所在的学校也在其中。这意味着他有了再一次向他的飞天梦发起冲锋的机会。

  经过一轮又一轮严格选拔后,朱杨柱顺利过关,最终成为中国第三批预备航天员。

  成为预备航天员,朱杨柱只是站在了通往太空的起点。“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进度紧,训练量大,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于2022年6月入选神舟十六号乘组,“追梦”不止的他终于要奔赴太空。

  2023年5月29日,神舟十六号进入太空,朱杨柱作为我国首位非飞行员出身的职业航天员、首位航天飞行工程师,也迈出了科技人员“飞天”的第一步。

  “永不抛弃,不放弃,我们的人生就一定会有收获。”曾站在大学礼堂像个小迷弟一样听偶像聂海胜作报告的那个他,终于和当年仰望的飞天英雄一样圆梦太空了!

  “85后”载荷专家:桂海潮

  “能把个人的梦想与国家的需要结合,是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最大的幸运。”

  2003年刚刚升入高二走在校园路上的桂海潮,听到校园广播传来的一条消息,“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杨利伟成为中国飞天第一人。”这条消息让载人航天深深吸引住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几年后,桂海潮以云南省录取的理科最高分考入北航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

  无论在他的学生时代还是之后的科研工作中,周边人对他有一个统一的的评价,那就是桂海潮很爱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无论下多大功夫也要搞明白”,“找准目标就一股劲儿扎进去”,凭着这股韧劲,2017年入选北航“卓越百人”青年人才引进计划,加入宇航学院工作。

  2018年国家“空间站载荷专家选拔工作通知”发布后,桂海潮更是第一时间报名并从约2500人中脱颖而出,成为第三批18位预备航天员中的4名载荷专家之一。

  那是什么让他“脱颖”的呢?桂海潮一直保持着锻炼身体的习惯,长跑、骑自行车、游泳……一个都不弱。而过硬的身体素质是航天员选拔的重中之重。桂海潮顺利战胜了航天员体能训练这一挑战。

  2023年5月,随着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名单的公布,36岁的北航教授、博士生导师桂海潮成为我国首个航天载荷专家,而且是首个非军人出身的航天员,前往中国国家级太空实验室“天宫空间站”开展科学研究。

  一个普通的山里娃娃,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成长为遨游太空的科学家,桂海潮的“开挂”人生也成为无数青少年心目中的新标杆。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强调了科技创新对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意义。只有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世界科技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贡献宝贵的智慧。

  科教兴国从娃娃抓起。今年我们国家更是发布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双减”工作部署,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课程体系,修订科学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用好实践场所,推出优质资源,做强品牌活动,推进学科建设,开展科学研究,调动社会力量,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基础。

  科学是一种探究世界的方式,让孩子爱上科学不仅能拓展他们的视野,还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天宫课堂"更是进一步引领青少年进入科普殿堂,让孩子们在一场场神奇的实验中,不仅了解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也感受科学带来的无限魅力。从而在他们心中播下梦想的种子,激励广大青少年奋斗前行,不断追寻"科学梦"、"航天梦",练就自己的灿烂人生。

  之前的课程我们也要温故而知新哦!

  三次天宫课堂分别于2021年12月9日15时40分,2022年3月23日15时40分,2022年10月12日15时40分进行,均由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配合太空授课,并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面向全球,全程现场直播。

  天宫课堂第一课

  介绍展示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

  

  天宫课堂第二课

  生动演示微重力环境下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等,同时展示了部分空间科学设施,介绍了在空间站的工作生活情况。

  天宫课堂第三课

  主要展示了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和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等神奇现象,并展示了在中国空间站开展的水稻和拟南芥种植研究情况,进行了手套箱剪株操作。

  主笔:梧桐姐姐

来源:未来网 编辑:高富灿 作者:
2024-10-08
未标题-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