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读的新闻故事

你不知道的中秋节:中秋节源于上天的预示?中秋除了赏月还有……

摘要:祭月、赏月、拜月……传统习俗在今人重温中更有生命力,万家灯火在习俗流转中更有文化自信!

  今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得最新信息,这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新闻事件,关注新闻是我们和孩子共同的必修课。未来网特别推出了【给孩子读的新闻故事】系列栏目,编辑哥哥姐姐们用儿童化语言为孩子们讲述新闻故事,力求让大家开拓视野、增长才干;提高思辨能力、打破认知固化;拓展课外知识、积累写作素材。

  今天是我们国家的传统佳节——中秋节,是游子归乡、全家欢聚、团圆美满的日子,【给孩子读的新闻故事】系列栏目第14期,一起感受中秋节中的文化内涵、了解那些关于中秋节你不知道的事儿~

  月到今宵好,秋从此日分,

  当“彩蝶”起舞,

  舞台变成了金色稻田,

  这时翩跹而至的是一句:

  景逢三五秋分夜,

  光异寻常月满时。

  前不久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的

  迎宾表演《水润秋辉》

  与今天的中秋节呼应上啦~

  

  宋末元初的诗人、画家杨公远

  觉得今夜月色尤其的美

  大家呢?

  开幕式中的中秋文化

  还不止这一个节目哦

  节目《灯火耀古今》中

  还藏着两首诗呢!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出自唐·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游船驶入雄伟宽阔的京杭大运河,

  来到杭州拱宸桥——

  桥上,天灯飞起,祝福满天;

  桥下,流水人家,星落月悬。

  

  古今相会,四海同心,

  当舞台上的文人雅士齐声喊出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迎四方宾客,

  这不以万里为远、不因千年生变的

  风度与情谊谁不为之动容呢!

  古代文人学士们在中秋时节,

  都喜欢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

  观赏祭拜、寄托情怀,

  诗性大发、对月而歌!

  大家还知道哪些

  中秋节相关的诗歌?

  今晚可以和家人们一起

  在今晚赏月对诗~

  

(图片来源:央视一套)

  

  除了赏月拜月,你还知道哪些古人过中秋节的“仪式感”呢?中秋节是怎样出现的?嫦娥、玉兔都是怎么住到月亮上的?古人对月亮的浪漫想象有着怎样的情怀?为什么中国人对中秋节十分重视?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了解它背后的文化和有趣的小知识~

  中秋节源于上天的预示?

  中秋节是怎么来的?大家好奇过这事儿吗?其实,早在《周礼》一书中,就“中秋”一词的记载啦。中国古人把一年分为四季,每年的农历七、八、九三个月为秋季,八月居秋季当中,因此称为“仲秋”,八月十五又是“仲秋”之中,所以就是“中秋”啦~

  那关于中秋节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古人看到天上的月亮出现了阴晴圆缺的变化之后,就认为这很奇妙,解释不了呢就觉得可能是上天的一种预示!而八月十五恰好是秋季三个月中,最中间的一天,这样的日子来祭祀再合适不过了。所以,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都纷纷仿效,在中秋时节,对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了一个传统的活动。

  

  (图片来源:央视一套)

  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就更被人们重视了,中秋节也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2006年5月,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中秋节就正式有“名分”啦!

  嫦娥、玉兔、桂树…… 古人想象中的月亮为啥这么热闹?

  古人对遥远又神秘的月亮拥有着最原始的崇拜,同时也有许多浪漫的想象

  

  说到中秋节,大家马上就能想起“嫦娥奔月”的传说。但其实在《楚辞·天问》中就有对于月亮的诗意描绘,那个时候呢,看到月亮上面深浅不一的颜色,人们觉得蟾蜍与兔子是月亮上的住户。到了汉代,才有了“嫦娥奔月”的记载,她在吃下仙药后飞上月亮,那会的月亮上还增加了“绿植”——桂树,陪伴着飞奔的玉兔和思念郎君的嫦娥。在晋代,汉乐府《董逃行》中飞驰的玉兔安静了下来,被安排了一份捣药的“工作”,正式有了“工作”记录。

  

  (舞蹈《敦煌飞天》 )

  到了唐朝,嫦娥更多的以人的形象出现,如壁画中的飞天一般起舞。虽然汉代就有了“月中有桂树”的说法,但是一直到唐朝,吴刚才出现在月亮上受罚,开始了他无尽的“伐桂”之旅。

  宋代的人们又给月亮上盖上了一座美丽的宫殿,月亮终于在千年的发展中成为了变得热闹起来。

  广寒宫、嫦娥、玉兔、桂树……这些浪漫的意象,让我们头顶上的月亮成为中华人文景观和文化历史。一轮明月映照着我们和古人、和亲朋的共同的月光,人们遥望月亮思念亲人、故乡,抒发对团圆美好的向往。

  

  (图片来源:新华社 )

  中国人的“飞天梦”: 谁没想过自己能飞呀?

  古人对月亮不仅有浪漫的情怀,更有探索的梦想,月亮可是承载了我国古代人千百年来的飞天梦,从战国诗人屈原的《天问》,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到莫高窟的飞天壁画……中国人的飞天梦由来已久,或许,大家小时候都幻想过自己能飞上天呢~

  明朝的万户是第一个将“飞天”想法付诸于实践的人。他将47个自制火箭绑在椅子上,手举风筝坐在上面,命人点火发射,企图借助火箭的动力飞起。不幸的是火箭发生爆炸,他不但没有成功,还为此献出了生命。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

  在万户“飞天”失败的600多年以后,2003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这是中国的首次载人航天飞行。随着2022年“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中国航天员入驻了中国空间站。我们不仅圆了“飞天梦”,更在太空中有了自己的家园!

  

  (西昌万户雕塑)

  中国人的情怀更是流淌千年:

  我们的载人飞船叫神舟,探月工程叫嫦娥,月球车叫玉兔,玉兔在月球上跑的那圈地叫广寒宫,行星探测任务叫天问,火星车叫祝融,载人空间站叫天宫……

  

  (嫦娥一号拍摄全月球影像图)

  

  今天晚上,举头望月,阖家团圆。你们想不想也去“广寒宫”和大家一起探索星辰大海呢?

  中秋除了赏月还有……

  

  (图片来源: 央视一套)

  大家都很熟悉,中秋时节大多数的节庆活动都围绕着月亮进行,主要包括祭月、拜月、赏月、玩月等等,再就是互赠月饼、瓜果等礼物以及合家团圆。

  但是,除了我们都比较熟悉的这些中秋习俗,中秋还有一些“冷知识”超乎想象!

  宋朝的中秋节是一个世俗狂欢的节日。往往八月十五还没到,街上许多店铺就开始售卖新酿的美酒啦!人们争相登楼赏月,酌酒高歌。温馨提示:未成年人可不能模仿喔~

  你知道吗?中秋节还是“结账日”。《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中提到,“凡钱债至五月节、八月节,必清结,谓之节关,而中秋视端午尤重。”就是说,有欠别人钱财的,中秋节的时候就该还上欠款啦。

  中秋节除了月饼还有好多好吃的呢! 清咸丰年间《顺德县志》载:"八月望日,尚芋食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没有小螺,因此肉质肥美,是食田螺的佳期!广州的不少家庭都有中秋食螺的习俗;江南人则会在中秋食藕,有寄托团圆之意。多将藕切片,每两片间下端相连,中间夹肉、文蛤等馅儿,下锅煎至金黄,称为藕盒或藕饼,与月饼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呢;福建地区和台湾高雄有中秋吃鸭子的习俗,因此时鸭子肥壮,味道极佳!广西、云南的仫佬族也在八月十五买饼杀鸭,欢度佳节~小伙伴们知道自己家乡有什么特别的中秋食物吗?

  此外,中秋节放假可是从古至今的“传统项目”!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朝中秋放假一天,以后朝代大多沿袭。

  中秋节不只是中秋节

  从嫦娥奔月,到玉兔捣药,再到吴刚伐桂……繁星点点,月明如镜,这些古老的故事滋润我们童年关于中秋的记忆。后来,我们从诗词里认识中秋节。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壮阔,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福……诗词里的中秋蕴含着从古代流淌而来的满满的文化情。

  

  (图片来源: 央视一套)

  我们也终会长大成人,辞亲赴远,中秋节或许会成为我们的绵绵乡愁,成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念。“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节是阖家团圆的佳节,是一个极有人情味儿的节日,也是一个充满家国情怀的节日。

  如今,中秋节对于我们来说,更多了一种文化责任,中秋节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大家的记忆里,中秋节意味着什么呢?

  情怀

  祭月、赏月、拜月……传统习俗在今人重温中更有生命力,万家灯火在习俗流转中更有文化自信!中秋节,让我们的梦想在这最炽烈的家国情怀中延伸。

  (本期主笔:夏天姐姐 蓝莓姐姐)

来源:未来网 编辑:张欠欠 作者:
2024-10-08
微信截图_20230928225313_副本.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