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年报·未来网北京11月1日电(记者 王军伟)“原来爱国不只是课本里的词语,是站军姿时不放弃的坚持,是和队友一起完成任务的协作,更是长大后想为国家做事的决心。国防不是遥远的新闻,而是身边的守护,是每一个人的责任。”10月11日,河南省国防教育训练营结营仪式上,郑州市二七区人和路小学五年级学生李怡杨捧着写满感悟的“成长手账”,分享了自己参加国防教育训练营对于爱国和国防的理解。
由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共青团中央少年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组织局群团处开展的“争当新时代好少年,红领巾请祖国检阅”国防教育训练营活动,已在全国多地火热举行。各地依托少年军校阵地,通过队列训练、军事模拟等多样化活动,为青少年搭建起涵养家国情怀、锤炼意志品质的实践平台。
其中,10月9日至11日,河南省国防教育训练营在郑州成功举办。该训练营由共青团河南省委、河南省少工委联合主办,共青团郑州市委、郑州市少工委、省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承办,来自郑州市二七区人和路小学的百余名少先队员参加。活动以鲜明的主题设计、精准的育人举措和显著的成长成效,成为此次全国性活动的生动范本。

10月9日至11日,河南省国防教育训练营在郑州举行
精准定位目标:让教育落地有声
“我们不想搞‘走过场’的军事体验,而是要让每一项活动都承载育人价值。”河南国防教育训练营筹备与管理负责人、河南省少先队总辅导员王慧在接受中国少年报·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训练营紧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结合九三阅兵“忠诚担当、严谨自律、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精神内核,确立了三大核心教学目标,让抽象的教育理念变得可操作、可感知。

教官在纠正学员站姿
“家国情怀具象化”是首要目标。如何让“爱国”从课本上的概念,变成孩子能触摸到的温暖?训练营给出了答案:邀请九三受阅军士与队员面对面交流,听他们讲述“为一个正步踢上千次”“鞋底磨破3双鞋仍坚持训练”的故事。组织庄严的升国旗仪式,让队员在注目国旗升起的过程中,感受“国家尊严”的重量。
“以前觉得军人叔叔很遥远,听了他们的故事才知道,他们也是普通人,只是为了国家荣誉,愿意付出更多努力。”郑州市二七区人和路小学五(5)中队队员马煦在接受采访时说,现在看到国旗,会下意识地挺直腰板,因为“知道这面旗背后,有很多人在守护”。
针对部分中小学生抗挫折能力弱、自律意识不足的问题,“意志品质实践性”目标的设定直击痛点。训练营以军营基础训练为载体,从叠军被、整理内务的细节要求,到站军姿、队列训练的严格标准,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坚持和自律。开营第一天,不少孩子不会叠被子,物品随手丢;现在每天清晨,大家会主动按军营标准整理床铺,甚至互相检查“被子有没有棱角”。
“刚开始站军姿5分钟,我腿都抖了,想偷偷动一下。但看到身边的同学都在坚持,我也咬着牙忍住了。”郑州市二七区人和路小学五(1)中队李怡杨说,现在能坚持站20分钟,她明白了“原来自己比想象中更坚强”。

训练营学员们在观摩学习“豆腐块”军被
“集体精神浸润式”则通过团队协作任务得以深化。“模拟阅兵队列”展示、军事沙盘共同搭建、团队拉练等活动,让队员体会“个体与集体”的共生关系。在一次队列比赛中,队员们自发利用休息时间反复练习,有人动作不标准,队友就耐心纠正。比赛时,大家步调一致、口号响亮,最终夺得冠军。“当我们抱在一起欢呼的时候,我觉得特别开心,比自己得奖还高兴。”马煦说,这让她懂得“一个人的优秀不算什么,大家一起优秀才是真的厉害”。

据介绍,为确保目标落地,筹备团队从课程、师资、物资三方面做了周密准备。课程上,构建“精神解读+实践体验+心理疏导”三维体系:“九三阅兵故事课”传递精神力量,“迷你军营实践课”贴合孩子能力(如内务整理从“叠毛巾”“摆水杯”起步),“心理成长圈”则通过“训练小烦恼分享会”,帮孩子正视“站军姿累”“想家”等情绪,避免“只练不悟”。

九三阅兵受阅军士分享
师资上,组建“军地协同+专业互补”团队:九三阅兵受阅军士保证训练标准,辅导员教师把“阅兵精神”转化为孩子能懂的语言,心理教师全程跟队,及时疏导低年级孩子的“想家焦虑”和高年级孩子的“落后恐惧”。物资上,坚持“安全第一、教育导向”,轻量化训练器材保障安全,国旗、阅兵纪录片片段等教具强化教育氛围,定制的“成长手账”则让瞬间体验转化为长效记忆。

学员参加模拟训练
传递精神力量:破解成长痛点
“现在的孩子大多在‘呵护式’环境中长大,缺乏对‘艰苦奋斗’的切身体验,有的孩子甚至‘怕吃苦、输不起’。”王慧坦言,而九三阅兵中“十年磨一剑”的坚持、“零失误”的严谨,正是弥补这些成长短板的“良方”。在训练营里,这种精神不是靠说教传递,而是通过孩子的亲身体验,悄悄走进他们心里。
“与官兵面对面”环节,一个五年级男孩问:“叔叔,训练累到想放弃时,您怎么坚持的?”官兵回答:“想到我代表国家,就不能认输。”男孩沉默几秒后,突然站起来说:“我以前练书法总半途而废,以后我也要像您一样,为了目标坚持到底!”这一刻,没有刻意的教育引导,却实现了最有效的精神传递。王慧说:“当孩子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再结合自己的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坚持’的意义,这种感悟比课堂上讲十遍都管用。”

教官在向学员讲解动作要领
从国防教育本质来看,“国防意识要从娃娃抓起”不再是口号。以前,不少孩子觉得“国防是军人的事,和自己无关”;但在训练营里,他们对“国防”的认知彻底改变。聆听杨靖宇将军后人动情地讲述历史感受家国情怀,参加升国旗仪式感受护卫队的庄重,学习无人机构造了解“科技强军”……这些经历让孩子明白:国防并不遥远,就是身边的守护,更是每个人的责任。“现在知道,我好好读书、保护自己,也是爱国。”一个四年级孩子在“成长手账”里写道,这种认知转变,正是中小学国防教育想要实现的核心目标——让“国防责任”从“成年人的事”,变成孩子“自己的事”。
对于“新时代好少年”培育而言,训练营更是搭建了“知行合一”的平台。“爱党爱国、勤奋好学、全面发展”的标准,被转化为孩子能参与、能感知的行动:升国旗时行少先队礼的庄重,是爱国的具象化;训练中帮队友整理衣领、分享经验,是友善协作的体现;克服疲惫完成训练后露出的笑容,是意志成长的证明。“我们不想给孩子‘贴标签’,而是让他们在体验中,自然而然地向‘新时代好少年’的标准靠近。”王慧说,从孩子的变化来看,这种教育方式很有效——以前有些孩子整理物品杂乱无章,现在能按标准摆放;以前队列训练嬉笑打闹,现在听到口令立刻站好;以前对“爱国”理解模糊,现在能清晰说出自己能为国家做什么。
见证成长蜕变:温暖瞬间映初心
“从被动参与到主动成长,孩子的变化比预期更显著。”回顾三天训练营生活,王慧满是欣慰。行为上,“自律以及自理能力的觉醒”最为直观。开营时,有的孩子不会叠被子,物品随手丢;结营时,他们不仅能把床铺整理得整整齐齐,还会主动帮助同伴。队列训练中,从一开始的嬉笑打闹、队伍散乱,到后来“听到口令立刻站好”,连低年级孩子都知道“要跟上集体的脚步”。这种变化不是靠批评,而是源于“向教官学习”的自觉,是行为习惯的真正转变。
思想上,“家国情怀与责任意识的萌芽”令人动容。开营前,问孩子“爱国是什么”,大多回答“要考高分”;结营时,他们会主动围着官兵问“阅兵时紧张吗”“您想家怎么办”,听完“为了国家荣誉,再难也值得”的回答后,有学员在“成长手账”里写:“原来爱国就是把自己的事做好,像教官一样坚持。”升国旗仪式的细节变化更能说明问题:以前有些孩子东张西望,现在全场鸦雀无声,小手举得笔直,眼神里的庄重感,是“国家认同”在心里扎根的样子。
训练营里的诸多温暖瞬间,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珍贵记忆。团队拉练时,一个低年级女孩体力不支落在后面,想放弃时,几名队友主动放慢脚步,有的帮她背背包,有的陪她喊“加油”,最终整个小队手拉手冲过终点。女孩哭着说:“原来和大家一起完成目标,比自己先到更开心!”这个瞬间,让“集体精神”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孩子在互助中真切感悟到的温暖与力量。
学员李怡杨的参营感悟,更是孩子成长的生动写照。从观看九三阅兵时对“军人坚持”的好奇,到训练营里站军姿突破自我、搭沙盘理解协作,再到拉练时被同学帮助的温暖,她对“坚持”“协作”“爱国”有了全新认知。“以前做数学题遇到难题就想放弃,现在会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会儿’。以前觉得爱国只是敬礼,现在知道,把知识学扎实,也是在为国家做准备。”她说,这段经历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她对成长的新理解,也让她找到了“争当新时代好少年”的方向。

“我们最想看到的,不是孩子学会了站军姿、叠军被,而是他们在体验中明白:坚强是直面困难,爱国是做好小事,优秀是和集体一起成长。”王慧的话,道出了此次训练营的教育初心。随着“争当新时代好少年,红领巾请祖国检阅”活动在全国持续推进,将有更多青少年在国防历练中涵养情怀、锤炼品格,以昂扬姿态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编辑:瞿凯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