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几天在超市碰见邻居王姐,她正拉着儿子小宇往外走,嘴里念叨着:"在家让你写作业能掀桌子,刚才被卖菜阿姨说两句就哭,你这脾气咋分人呢?"
小宇低着头,手使劲拽着衣角,眼泪还在眼眶里打转。王姐叹着气:"咱这当妈的,到底咋教才对?"
其实,不少妈妈都遇见过这情况:孩子在家敢对爸妈吼、对老人闹,摔玩具、撒泼打滚样样来;可一出门,见了老师就躲,被小朋友推一下也不敢吱声。这"窝里横、外面怂"的反差,真 不是孩子天生脾气怪,多半是家里藏着几个没注意到的"小坑"。
第一个坑
爸爸总缺席,妈妈一个人扛
小区里的李姐就是这样,老公常年在外地打工,她一个人带娃、做饭、送辅导班,忙得脚不沾地。可儿子天天跟她对着干:"你做的饭难吃死了!""凭啥让我先写作业?"
有次我撞见孩子在楼下玩,被大孩子抢了皮球,他站在原地脸憋得通红,愣是没敢说一句话。李姐后来说:"我以为他是被我惯坏了,现在才明白,他是知道在我这儿再闹也有糖吃,到了外面没人惯着,就慌了。"
爸爸总不在家,妈妈成了唯一的"情绪垃圾桶"。孩子心里清楚:"妈妈再生气也不会真不管我",所以敢把在外受的委屈、憋的火气,全撒给最亲的人。可到了外面,没了这份"安全感",自然就怂了。
咱当妈的可以试试
哪怕爸爸忙,也让他每天跟娃视频10分钟,问问"今天在学校最开心的事是啥";周末回来别光躺着,陪娃搭个积木、跑两圈,让孩子知道"家里不是妈妈一个人说了算,爸爸也会管事儿"。
第二个坑
爸爸太严厉,孩子在家找软柿子捏
同事小林脾气急,对儿子向来"严管":写作业慢了吼两句,考试差了瞪眼睛。有次孩子打碎了碗,他当场就把筷子拍在桌上,孩子吓得直哆嗦。
可这孩子在家啥样?敢跟妈妈抢遥控器,奶奶劝两句就摔门。在学校呢?老师说他"乖是乖,就是啥都不敢争,被同学推了也不吭声"。
你看,爸爸太强势,孩子在家不敢跟爸爸炸毛,就只能找脾气好的妈妈、老人撒气 —— 这是他偷偷练的 "生存技巧":惹不起硬的,就欺负软的。到了外面,他更怕"说错话被骂",干脆啥也不敢说。
咱当妈的可以悄悄做
跟老公说"咱换个方式试试",比如孩子犯错了,先拉他坐下问"刚才咋想的",再告诉他"错在哪";平时多夸夸孩子"今天你主动跟保安叔叔打招呼,比爸爸强",让他知道"厉害不是靠吼,敢说话才叫本事"。
第三个坑
老人太宠,出门没人惯着
我家楼上的小宝就是被姥姥宠大的:饭要喂到嘴里,玩具撒一地没人说,想要啥姥姥立马买。结果呢?在家敢对姥姥喊"你走开",出门跟小朋友玩,抢不到滑梯就哭,别人不给他就让姥姥去抢。
老人总说"孩子小,长大就好了",可这"小霸王"的脾气,到了外面没人惯着,可不就傻眼了?他知道"在家闹能得逞",到了外面发现"这招不好使",自然就怂了。
咱当妈的得硬气点
跟老人约好"咱疼孩子但不纵着",比如孩子在超市哭闹要玩具,别立马买,蹲下来跟他说"今天没计划买这个,下周表现好咱再来";老人护着的时候,咱别当面吵,回头跟孩子说"姥姥疼你才让着你,但别人没义务让你呀"。
最后想说句掏心窝的话
孩子在家横、外面怂,不是故意气咱,是他还没学会"在哪儿都能好好做自己"。
咱当妈的别太焦虑,也别一个人扛着:让爸爸多搭把手,哪怕每天20分钟;跟老人统一战线,别一边管一边宠;平时多带娃去公园、小区广场,让他在小伙伴的互动中经历些小小的摩擦,在实践中学习解决冲突的方法。慢慢你会发现,孩子在家不咋呼了,出门也敢说话了。
毕竟,我们期待的,不是囿于方寸屋檐下的温顺羔羊,也不是徘徊于人海浪潮中的怯弱雏鸟。而是既能在家庭的港湾里坦荡承认过错,又能在广阔天地间勇敢表达诉求的孩子 —— 这才是成长最动人的模样,不是吗?
一个小建议
用好“故事”的力量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曾深刻指出:“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的个性品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亲子共读,尤其是爸爸的陪伴阅读,正是发挥这份独特力量的重要桥梁。
在帮助孩子学习情绪管理、理解社交规则、练习表达自我的过程中,优质的绘本和故事是绝佳的“小帮手”。当爸爸宽厚的大手翻开书页,用温暖或浑厚的声音讲述故事时,这份陪伴本身就传递着安全感与力量。
• 《幼儿画报》 用精彩的故事场景模拟真实的社交情境。
爸爸可以和孩子一起沉浸其中,引导讨论角色行为,让孩子在轻松有趣的阅读中自然而然地学会分享、合作与解决冲突。爸爸的视角和引导方式,往往能给孩子带来不一样的启发。
•《婴儿画报》 则通过生动直观的图画故事,教小宝宝认识“生气”“开心”等基本情绪。
爸爸夸张的表情模仿、温和的声音解释,能更有效地帮助小宝宝理解这些抽象的感受,建立最初的情绪词汇库,爸爸的参与让情绪认知变得更加生动和印象深刻。
这两本刊物多年来陪伴无数孩子成长,用孩子最能理解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传递着重要的生活技能。 它们不仅是孩子的好伙伴,更是爸爸们进行高质量陪伴、补上家庭教育中容易缺失的“社交课”和“情绪课”的得力助手。让爸爸的声音成为故事的一部分,让这两本刊物成为爸爸育儿路上的好帮手吧!
编辑:高富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