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14年抗战岁月中,广大少年儿童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党的领导下, 广大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抗日儿童团组织,并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中华民族抗日先锋队等青年组织,受党的委托,直接领导抗日儿童团及其儿童组织的工作。除抗日根据地外,大后方的少年儿童在党的领导下,也纷纷组织起来开展活动,同样是宣传抗日的一支重要力量。
今天的少年儿童生活在和平年代,但了解抗战时期少年儿童的故事,学习他们爱国奉献的精神,对传承红色基因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辅导员”微信公众号开设《抗战中的少年儿童红色故事辑》专栏,聚焦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儿童团和少年儿童,通过提供相关历史资料、经典故事及探究星火如何代代传承,帮助少先队辅导员更好地给少年儿童讲好抗战历史和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在福建省厦门市博物馆,珍藏着这样一件特殊的文物:一块10.7厘米长、4.4厘米宽的肩章,上面绣着:厦门儿童救亡剧团。这枚肩章记录了一群厦门孩子在战火中用歌声进行抗日宣传的历史,也见证了他们漂泊出海,热血报国的跌宕故事。他们还受到邓颖超同志的夸赞:“你们小小年纪,就这么热心爱国,真是我们的国宝!”
历史回顾
厦门儿童救亡剧团的故事
厦门儿童救亡剧团(简称“厦儿团”),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为适应抗日救亡新形势,厦门党组织以鸽翼剧社的部分小演员和中华小学的绿苗文艺社为基础,又吸收部分爱国儿童,于1937年9月3日正式成立的。全团有30多人,最小的7岁,最大的17岁。团长兼导演洪凌是厦门市委特意派去的共产党员。团部设在厦门市安定路的保生堂。
厦门儿童救亡剧团肩章
剧团一成立,就显示了其特有的活力,首次演出的《在炮火中》得到观众好评。接着,剧团又在厦门南星戏院公演了《古庙钟声》和《小英雄》《小瘪三》《打回老家去》《少年先锋队歌》《打长江》等戏剧和歌曲。不久,剧团成员又走上街头,开展为前方战士募集寒衣和发动群众为抗日献金等活动,及配合厦门其它抗日救亡团体,深入郊区的禾山、胡里山等地向驻军和参加挖战壕的市民进行慰问演出。很快,“厦儿团”就成了抗日救亡运动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厦儿团”的演出及活动,激发广大同胞的爱国热情,提高当地驻军的斗志。1938年5月,日军从禾山登陆向厦门进攻,“厦儿团”和各抗日救亡团体一道,一边募捐慰劳前方将士,一边监视汉奸,做了许多工作。但由于战争不断失利,剧团不得不撤出市区,深入新安、港尾、同安、石码、漳浦、平和等地,继续开展宣传工作。
厦门失守后,为争取海外华侨支援祖国的抗战事业,党组织决定派“厦儿团”到南洋各地开展募捐活动。5月下旬,全团在洪凌、陈轻絮等同志的率领下,从漳州徒步奔赴广州。他们一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尽管生活艰苦,每到一处,稍加安顿后,总是不顾疲劳地投入紧张的宣传活动。他们有的写标语,有的到街头讲演,有的到学校去教唱抗日歌曲,给许多山村带来了抗日的活力。群众都称他们是“炮火中的小英雄”。
剧团于6月中旬到达汕头时,正式建立党支部,设立了宣传出版、总务生活、戏剧歌咏、体育卫生等部门,并决定恢复出版团内小报——《小钢炮》。
8月初,剧团到达广州。此时,广州的抗日救亡运动正如火如茶,“厦儿团”一住下,立即投入街头宣传,剧团团员们当天演出的《流亡三部曲》《游击队之歌》等抗日歌曲,晚上就由电台向全市人民做了广播。8月底,邓颖超同志接见了全体剧团团员。邓颖超同志说:“你们小小年纪,就那么热心爱国,真是我们的国宝。”她还勉励大家要好好学习、工作,并亲切嘱咐大家到海外要保重身体,临别时还和大家合了影。
邓颖超(后排右五)看望“厦儿团”时与部分团员的合影
9月下旬,剧团到达香港,同胞得知后立即轰动起来。为支持剧团抗日救亡义演,即使当时每张票价高达十元至几百元,大家仍竞相购买,场场满座。尽管当局百般限制,演出结束时,台下观众总是不时爆发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日本帝国主义从中国滚出去!”等口号。剧团在港活动近两个月,募款达15,000余元。
11月中旬,团员们登上“大中华”号客轮,经过4天的海上生活,抵达越南的西贡。客轮未靠码头,许多迎接剧团的爱国侨胞早已等候在那里,一上岸,他们就把团员们送到与西贡毗连的西堤,住进华侨创办的暨南中学。在“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会越南分会”举行的十多场筹赈义演中,场场座无虚席。演出之余,他们还深入西堤各华侨学校、工厂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和教唱革命歌曲。不久,侨胞中也组织起“旅越华侨儿童歌咏团”和“铁的剧社”等宣传团体,和“厦儿团”并肩战斗。他们还配合华侨学生上街卖花,广大爱国侨胞无不踊跃购买,慷慨捐献。不少华侨学生都把父母给的零用钱献出来,做成慰劳袋,里面装上毛币、香皂、牙刷、牙膏等日用品,绣着“向抗日将士致敬!”等字样,请“厦儿团”带回祖国。1939年元旦前后,“厦儿团”又前往柬埔寨的金边,做了十几天的巡回演出,同样受到了当地侨胞的盛情接待,并募得了不少捐款和物资。
1939年6月,“厦儿团”带着爱国华侨的深情厚意,和他们捐献的药品、慰劳袋、慰问信等,离开西堤,乘火车抵岘港,后到达河内。在河内活动几天后,又经谅山回到了祖国的广西南宁。6月下旬来到桂林。
到达桂林后,剧团领导人及时向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汇报了在国外募捐活动的情况。李克农和徐特立同志还在李家村接见了全体剧团团员。之后,剧团就以桂林为中心,先后到机场、医院、学校去开展慰问、演出活动。剧团组织“伤兵之友队”,帮助伤兵写信,缝洗衣服,教他们唱抗日歌曲,读书识字,座谈时事等,使伤兵们很受感动。日军从广西钦州登陆直逼柳州时,剧团又组成西路工作队,深入前沿阵地,和战士们向日军喊话,瓦解敌人士气。昆仑关战役后,他们又和新安旅行团、抗宣七队等到武鸣、宾阳等收复区,动员群众回城重建家园。
“皖南事变”后,为了剧团团员们的安全,根据党的指示,剧团开始分散,有的到了海外,有的进了工厂,大部分剧团团员都进入学校,活动也就此停止。“厦儿团”的团员们,在革命的烘炉中受到锻炼和考验,迅速成长为一代新人。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中国少年儿童运动史话》)
星火代代传
2021年,中共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委宣传部、中共海沧区委文明办、海沧区教育局在华中师范大学海沧附属小学博雅讲堂,举办“一片童心向党”动漫宣传片发布会,通过动漫的形式,向广大少先队员讲述了一群“炮火中的小英雄”的故事。宣传片中,“滚滚滚,大家一起打日本。阿兄做先锋,小弟做后盾,打得日本鬼子变作番薯粉。”一首上世纪30年代流传在厦门街头巷尾的童谣,把队员们瞬间拉到那个救亡图存的烽火年代……
近年来,厦门市青少年宫加强红色题材文艺创作,编排了《烽火厦儿团》等原创儿童剧,让红色基因得到传承发展。如今,厦门市青少年宫红领巾儿童剧团排演的儿童剧《烽火厦儿团》公演,一群同龄的孩子又把厦儿团带回了舞台。红领巾儿童剧团总导演杨明明表示,“剧团演员年龄大概是8到15岁,和当时厦儿团的孩子们年龄比较相仿。他们在演出时完全沉浸在戏剧的情境中。”
儿童剧《烽火夏儿团》片段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厦门市多所学校少工委把课堂搬进了厦门市博物馆,带领少先队员开展“追忆烽火厦儿团 爱国爱家立志向”等主题少先队实践活动。队员们在“厦门红色记忆”馆里,透过厦门儿童救亡剧团的肩章和徽章等文物和史料,深入了解“厦儿团”是一个怎样的少年儿童抗日救亡队伍,更进一步地激发起对这群年龄与自己相仿的小英雄队伍的好奇心。
福建省厦门实验小学队员蔡熙雯走进厦门博物馆,讲述厦门儿童救亡剧团的故事
他们,是一群没了家乡的小“光棍”;他们,是一群有组织、有纪律的“流浪者”;他们,是一群不甘沦为难民的爱国儿童……正如《记厦门儿童剧团》作者金平庸先生在文中写的:“它也许被遗忘了,但,他们的功绩是不会被抹掉的!”
连接着历史与今天,承载着光荣与梦想,深入了解厦门儿童救亡剧团事迹的厦门少先队员如今正以自己的方式参与着社会的建设,感受时代的脉动。
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强调,要“深植红色基因的种子”。抗战时期的少年儿童组织正是最生动的教材,广大少先队辅导员可以以此为纽带,用“童言童语”给少先队员讲好党史、讲好少年英雄的故事,引导新时代少年儿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