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未成年人密室逃脱意外受伤谁担责?律师解析权责边界

未来网北京8月15日电(记者 凌萌)暑假期间,密室逃脱、剧本杀等沉浸式娱乐因强互动性成为青少年追捧的“社交新宠”。然而,此类互动性游戏带来刺激体验的同时,玩家受伤等安全事件也时有发生。据媒体报道,近日,宁波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下称“宁波市消保委”)接到的一起投诉案例引发关注:学生朱同学在密室逃脱游戏中,因NPC(非玩家角色)频繁、急促催促,慌乱中从楼梯摔落导致骨折,商家最终赔偿1000元。这起事件再次将“沉浸式娱乐类项目的安全权责界定”推向公众视野。

图源:中工网

学生玩密室逃脱摔骨折,协商后商家赔偿1000元

根据宁波市消保委接到的投诉案例,近日,消费者朱同学在参与密室逃脱游戏时,因现场NPC(非玩家角色)工作人员频繁、急促催促,导致其慌乱中在楼梯处摔倒受伤,经医院诊断为骨折需休养两个月。朱同学要求商家支付医疗费等费用未果,于是向宁波市消保委投诉。经协商,商家最终同意赔偿朱同学1000元。

对于此事件,宁波市消保委公益律师认为,消费者与密室逃脱商家之间形成了服务合同关系。消费者支付费用,商家提供密室逃脱游戏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合同的相关规定,商家有义务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提供符合安全标准的游戏环境和服务。在本案例中,商家有责任确保游戏过程中的安全,包括保障消费者的人身安全不受侵害。从侵权责任角度来看,若商家的行为(如NPC的不当催促)导致消费者受伤,商家可能需要承担侵权责任。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经营者必须履行安全保障义务。这也要求商家NPC的互动行为必须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过度惊吓或施压导致玩家受伤可能构成侵权,消费者自身过失(如奔跑)可能会减轻商家责任。”北京市两高(郑州)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张博律师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张博律师补充道,对于商家给予的赔偿金额,主要看是否可以覆盖医疗费、护理费等实际损失。如果不能,消费者仍可主张补足差额,甚至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未成年人密室逃脱意外频发,免责声明难成“挡箭牌”

近年来,密室逃脱、剧本杀等推理、解密类游戏因自带惊悚、悬疑等元素,备受青少年青睐。然而,惊险、刺激的背后是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青少年玩家意外受伤等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未成年人在玩密室逃脱过程中发生意外,权责该如何界定?

据媒体报道,2024年4月,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未成年人密室逃脱意外受伤引发的侵权责任纠纷案件显示,2023年6月,16岁的小叶与同学在玩一场恐怖主题的密室逃脱游戏时被突然现身的NPC惊吓,慌乱中被弹簧门回弹致双侧鼻骨骨折。

小叶家长将这家密室逃脱馆的经营公司告上法庭,要求其赔偿医疗费等一应费用,法院最终支持了其部分赔偿诉求,判决经营者赔偿小叶2000余元。

无独有偶,2025年3月,上海某法院审结的一起未成年人密室逃脱意外受伤案件显示,13岁的赵同学与同学结伴,前往某密室逃脱店游玩,并在工作人员提供的入场承诺书上进行了签名,其中包含游戏存在恐怖惊悚元素,参与者确认自身不存在心脑血管疾病、精神性疾病、孕妇及未成年人等禁止入场的情况。过程中,赵同学被受惊的同伴推倒,眼镜片碎裂致面部划伤(瘢痕近10cm)。赵同学将同伴及其监护人以及该密室逃脱店的经营公司诉至法院,要求赔偿损失。

法院经审理认为,入场承诺书为格式文件,设定的入场对象应不包括未成年人,密室逃脱场所的经营公司在安全警示及场所管理上存在重大过失,最终判其赔偿14万余元;同伴在游戏中因受惊推撞赵同学,虽非故意为之,但客观上对赵同学造成伤害,应承担相应民事责任,判赔2万余元;赵同学及其家长因未尽安全注意及教育义务,自行承担部分责任。

上述案件中,青少年玩家在游戏过程中意外受伤,商家却也“叫苦不迭”。在玩家签署了承诺书或免责声明的情况下,商家是否需要担责?

“此类事件的权责界定需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张博律师表示,对于商家常用的“风险自担”“家长监管不力”等抗辩理由,在法律上并不能全然免责。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认定商家未尽到足够的安全保障义务,即使签订有免责条款也会认定为无效,仍要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

张博律师提示称,若未成年人不幸在沉浸式娱乐项目中受伤,主张维权时需重点收集三类证据:一是带时间戳的现场照片、购票记录、现场安全标识缺失等事件证据;二是受伤照片、医院诊断及缴费凭证等人身损害证据;三是同行者证言、与商家沟通录音等关联证据。

市场规模扩张,全链条监管亟待完善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预计到2026年,我国密室逃脱市场规模将达到175.9亿元。市场规模逐步扩大的同时,以“密室逃脱”“剧本杀”等为代表的沉浸式娱乐项目也成为消费投诉的重灾区。

中国消费者协会此前曾发布消费提示指出,此类投诉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密室逃脱”“剧本杀”主题涉及惊悚、恐怖、血腥、鬼怪等元素,但部分店家存在未明确告知消费者游戏规则及环境问题,尤其是未对未成年人作出提醒与劝阻;二是“密室逃脱”“剧本杀”往往在狭小昏暗的空间开展,且游戏场景采用易燃可燃物装修装饰,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三是因个别经营者倒闭或跑路,预付式消费者单方面遭受财产损失。

事实上,2022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等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强剧本娱乐经营场所管理的通知》,将线下剧本杀和密室逃脱作为剧本娱乐经营场所新业态统一纳入监管。其中明确:“剧本娱乐经营场所使用的剧本脚本应当设置适龄提示,标明适龄范围;设置的场景不适宜未成年人的,应当在显著位置予以提示,并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剧本娱乐经营场所应当采取措施防止未成年人沉迷。除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外,剧本娱乐经营场所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剧本娱乐活动。”

但据媒体报道,在线下走访中发现,并非所有的剧本娱乐经营场所严格落实上述规定。对此,张博建议从三方面完善监管:一是构建智慧监管平台,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实现剧本备案、场所监控、身份核验全覆盖,推行人脸识别与动态身份码双重认证,确保年龄核验精准实时;二是建立分级分类监管制度,对违规接待未成年人的场所实施“累进式处罚”;三是健全社会共治体系,有关部门可将沉浸式娱乐风险教育纳入中小学法治课程,同时开发“护苗巡查”小程序,实现违规线索“一键举报”。家长方面,可设立“家长监督员”制度,邀请热心家长参与暗访。通过构建全链条监管机制,兼顾未成年人保护与行业发展。

编辑:耿玥

马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