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抗战先辈  >  正文

我家的抗战先辈(8)︱我爷爷和日本侵略者血战到最后一刻

2025-08-27 18:28:50 来源: 未来网

编者的话: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今年7月7日,在百团大战纪念馆,习近平总书记对前来参观的青少年学生和纪念馆工作人员深情地说:“广大青少年生逢其时,要赓续红色血脉,树立强国有我的远大志向,做堂堂正正、光荣自豪的中国人,勇担民族复兴的时代大任。”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伟大抗战精神如同不灭的星火,照亮亿万少年儿童成长之路。即日起,中国少年报·未来网以“我家的抗战前辈”为主题,推出全媒体报道,邀请抗战英烈、英模等的后代来讲述、追忆在那段峥嵘岁月中先辈们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抗日救亡的英勇事迹,引领广大少年儿童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争做爱党爱国、勤奋好学、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

杨靖宇将军(1905年2月13日—1940年2月23日)原名马尚德,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图片来源于网络)

东北抗日联军在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是一支非常英勇的部队,也是最惨烈的一支部队。“从最早期的抗日游击队到人民革命军,到1936年之后成立了东北抗日联军。在14年的作战中,东北抗联很多将士都牺牲了,非常惨烈和英勇。仅军一级的干部将领就牺牲了30余位,师一级的牺牲了55位,团一级的牺牲了100多位,这其中包括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我的爷爷杨靖宇靠吃树皮、棉絮和日本侵略者战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宁死不降,直至牺牲在东北的白山黑水间!”杨靖宇将军的孙子马继志在接受中国少年报·未来网记者时讲述。

因革命被5次抄家

马继志讲述道,我爷爷1905年生于河南确山县,1926年国内革命形势风起云涌,刚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爷爷受到党团的组织派遣回乡开展农民运动。于是爷爷便回到老家,一边宣传党团的进步思想,一边为建立的农民协会争取武装力量。

在河南大革命时期,我爷爷就领导了震惊中外的确山农民起义,当时人数达到了五六万人,并创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县级农工政权之一 ——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当时他仅22岁。

之后,1927年11月1日,我爷爷的领导刘店秋武装暴动,建立了豫南根据地(信阳四望山),并担任确山县农民革命军总指挥,为后来的鄂豫皖根据地的创建,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马继志回忆,在河南革命期间,敌人曾5次对我爷爷进行抄家,并一把火烧了家里的房子。后来在一次战斗中爷爷的腿部负了伤,伤愈之后由于身份的暴露,他转入了党的秘密工作,以河南省委巡视员的身份,在信阳、开封等地开展巡视工作。

转战东北奋勇抗日

1929年初,我爷爷杨靖宇受河南省委指示到上海去参加由周恩来亲自授课的党政干部训练班,学习结束之后被安排到全国总工会工作,之后,爷爷受党中央的委派来到东北从事抗战工作,当时,满洲省委书记是刘少奇,到了奉天(今天的沈阳),我爷爷与刘少奇书记接上头后被安排到抚顺担任特支委书记。当时爷爷化名张贯一,因为他身材非常高大,有1.92米的个子,因此大家都叫他“张大个子”。

“我爷爷生前先后被敌人5次抓捕,分别是在河南革命斗争期间3次和在东北革命斗争期间2次。”马继志说。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当年11月,我爷爷在东北第一次被捕入狱,后在满洲省委的积极营救下出狱,并辗转到了哈尔滨,担任东北反日总会会长党团书记、哈尔滨市委书记,在哈尔滨从事党的秘密工作。

“1932年11月,爷爷杨靖宇被派往磐石开展武装抗日斗争,以磐石游击队为班底,把磐石反日义勇军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创建了以磐石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马继志介绍。

1934年,在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号召和我爷爷的组织下,成立了东北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我爷爷杨靖宇担任总指挥。

我爷爷在领导东北抗联的过程中,面对日军数次围剿和长期的游击战中摸索出一套有效的作战策略。爷爷在战术研究会上直言:“不能予敌以痛击的仗不打,于群众利益有危害的仗不打,不能占据有利地势的仗不打,无战利品可缴的仗不打。”这些基本的作战方针既保存了队伍实力,又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还赢得了民心。

被叛徒出卖血染白山黑水

“我爷爷领导的东北抗联作战十分英勇,对入侵东北的日寇造成了沉重打击,日寇为抓住我爷爷,几次策反了抗联的一些败类,利用他们成立了多个所谓的‘讨伐队’,并集结几十万日军对我爷爷和抗联进行扫荡、围剿。”马继志讲述。

1939年秋冬季,我爷爷为反抗日伪军的“讨伐”作战,指挥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自己则率警卫旅转战于濛江一带,继续对日伪军打击。仅在1940年初五十多天的时间里,我爷爷与部下的将士就与日伪军作战40多次。后来由于叛徒的出卖,之前抗联在山上建立的“密营”被日军破坏,使得作战中的抗联的将士们根本得不到粮食、弹药、衣物和药品补充,很快粮食吃完了,他们只能在雪地里寻找草根和树皮充饥饱腹。

“东北的冬天,草都被埋在二三尺深的积雪里,根本找不到。爷爷和他的战友们只好找老树皮充饥,他们先把外面的老皮刮掉,再把里面的嫩皮一片一片地削下来,放在嘴里嚼。”马继志语调哽咽地介绍。

“那时候雪地里行军,裤子湿透了,鞋子也跑烂了,衣服全被树枝扯开了花,浑身上下都是挂着厚厚的霜。那时候特别想能够升起一堆火,烤干衣服取取暖。可是一旦生火就会引起敌人的注意,我们就会暴露。”马继志说。
1940年2月23日,我爷爷在只身与敌人周旋5昼夜后,再次被叛徒和汉奸出卖,在吉林濛江三道崴子壮烈牺牲,时年35岁。

我爷爷壮烈牺牲后,日军难以理解他为何在缺粮断粮的情况下还能坚持那么久,于是将他的遗体送至医院解剖,发现他的胃已经饿得变形,胃中没有一点粮食,只有未能消化的棉絮、树皮和草根。为纪念我爷爷,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通化支队改名为杨靖宇支队,爷爷牺牲地濛江县也改名为靖宇县。

中国少年报·未来网记者 苏建军

编辑: 侯智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7024435号-6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