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年报·未来网北京4月1日电(记者 凌萌)“元清哥,一别几十年,都以为你不在人世了。近来看到你的来信,才知道你落户在广西……”这是一封56年前,由四川江津(今江津已隶属重庆市)发至广西全州的书信,信纸边缘布满了细碎的裂痕,带着岁月留下的泛黄印记。信中提及的收信人,是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讲解员胡雅馨的爷爷罗元清。
罗元清是一名老红军,因在湘江战役中负伤,被当地的老百姓所救,最终扎根在了这片他和战友们曾经并肩作战过的热土上。1969年,罗元清通过书信与江津老家人取得联系,告知了自己在战场上生还的消息,并收到了老家人发来的这封沉甸甸的回信。
湘江战役,是被誉为红军长征史上“最惨烈、最悲壮”的一战,也是关乎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1934年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为确保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渡过湘江,粉碎国民党军围歼我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数万红军将士英勇奋战,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革命史诗。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如今胡雅馨工作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正是爷爷和红军战士们曾经浴血奋战过的战场。身为一名90后讲解员,胡雅馨正在延续着祖辈们的长征精神,在爷爷曾经战斗过的这块土地上,把红军长征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我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追忆91年前的血火湘江
1934年11月,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经过湘江流域广西灌阳、全州和兴安境内时,再次遭到国民党数十万军队重兵围追堵截。面对生死存亡,红军将士浴血奋战七昼夜,最终以折损过半的惨重代价突破湘江封锁线,粉碎了敌人的企图。
灌阳新圩、兴安光华铺、全州脚山铺,构成了中央红军血战湘江的三大阻击战场。其中脚山铺阻击战是湘江战役中敌我双方投入兵力最多、伤亡最惨重的一场血战,红一军团一、二师与湘军激战三天三夜,筑起了中央纵队和后续部队抢渡湘江的生命通道。
这三场战斗为红军强渡湘江争取了时间。1934年11月27日到12月1日,中央红军先后从全州县的大坪、屏山、凤凰嘴和兴安县的界首等四大渡口渡过湘江,冲破了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
罗元清在世时拍下的唯一一张黑白底色的老照片(受访者供图)
胡雅馨的爷爷,正是参加了脚山铺阻击战的一名红一军团战士。小时候,胡雅馨经常缠着父亲给她讲爷爷的故事。“1909年,我的爷爷出生于四川江津(今江津已隶属重庆市)的一个贫苦家庭,受革命思想的影响,1928年毅然参加了革命。在红军长征时期,他仅是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胡雅馨说。
从父亲的口中,年幼的胡雅馨逐渐拼凑出了对爷爷以及红军先辈们的记忆:战场上,天空中有敌机的狂轰滥炸,地面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战士与敌人殊死搏杀,几万红军血染了湘江两岸,一些红军倒下后再也未站起来,就此长眠湘江边。湘江战役中,红军战士伤亡惨重,罗元清也不幸腿受重伤掉了队。部队转移后,为躲避敌人的追剿,罗元清白天躲在草垛子里,晚上追赶部队,但因身体太虚弱在全州镇邓家埠一带走不动了。
一天傍晚时分,全州镇邓家埠村委刘家村的村民刘指行带着儿子刘田生在回家的路边发现了浑身是血的罗元清,本性善良的刘指行冒着生命危险将他背回了家,并将罗元清身上的红军服和所有证件都烧掉,给他换上了自己儿子的衣服。就这样,刘指行把这位从外乡来的红军视为自己的亲生儿子。待罗元清伤好后,本来想要继续追赶部队,为了感谢恩人,才在全州扎了根,后改名为刘崇瑜。
1969年,罗元清曾与老家人通过书信(受访者供图)
“爷爷在全州安家后,时常打柴挑到县城去卖,后来又在县城的一家红油米粉店当学徒。爷爷生性本分、为人朴实,后经人介绍与比自己小15岁的奶奶结婚,在52岁那年生了我父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爷爷一直在县里食品公司工作。后来,因身份证明需要,村里人集体帮爷爷证明了红军身份,并且写信与江津老家人取得了联系,证实了自己参加红军的历史。”爷爷生前的故事,早已在胡雅馨的脑海中追忆过上千遍。
在父亲13岁那年,65岁的爷爷过世了。如今,胡雅馨用来追忆爷爷的,只有一封泛黄的书信,和一张爷爷在世时拍下的唯一一张黑白底色的老照片。
胡雅馨经常听父亲提及,爷爷生前总是反复念叨一句话:“‘我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如果没有当年红军战士们的浴血奋战,当年全州的老百姓没有把他救下,也就不可能有这个家,更没有如今的幸福生活。爷爷说,他这一生特别满足,有幸看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还娶妻生子、有了工作,没有什么遗憾了。”
三代人接力传续红军情:“长征永远在路上”
生在湘江边,长在湘江边。打记事起,胡雅馨就知道,爷爷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是一名英勇的红军战士。但小时候,胡雅馨感受到的更多是一种荣誉感,从父亲身上,她看到了爷爷红军精神的延续。
“父亲说,小时候爷爷曾给他讲过许多红军的故事,因为年岁太小他也记不清了,但爷爷的教诲却影响了父亲的一生。”胡雅馨说,受爷爷影响,父亲在18岁时就坚定地选择了参军,曾参与过对越自卫反击战,是一名上过前线的炮兵。虽然从未与爷爷谋面,但父亲的一言一行,也深深感染着胡雅馨,让她从小就对“红军”二字有着不一样的情怀。
步入工作岗位后,爷爷的形象在她心中变得更为鲜活、伟岸了起来。2019年9月,在得知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建成的消息后,胡雅馨第一时间应聘成为讲解员。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位于广西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境内,正是湘江战役三大阻击战之一脚山铺阻击战旧址所在地。
那时,父亲告诉她,纪念园就建在你爷爷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到那里去把爷爷的故事、红军的故事讲给今天的人听。
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内,胡雅馨正在给孩子们讲解陈树湘烈士“断肠明志”的英勇事迹(受访者供图)
看着纪念馆内的展板、陈列的时隔85年的衣物和武器,胡雅馨的热泪止不住地流下。“仿佛看到了爷爷和战友们并肩作战的场景,他们穿着单薄、破碎的衣服,食不果腹,有的在长征途中冻死、饿死,还有的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在战场上,他们当时就拿着大刀、长矛、刺刀这样的冷兵器去与敌人进行拼杀,视死如归,向死而生。”
如今,在讲解员的工作岗位上,胡雅馨每天都会为前来参观的人们讲述红军的不朽故事,讲解红军长征的历史。在讲解工作中,令她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故事是:在开展湘江战役红军遗骸收殓保护工作时,在全州县两河镇板塘村的一个耳目洞中,找到了一具完整的烈士骸骨。经DNA鉴定后,才发现这具骸骨的年龄只有13岁。
“长征队伍中,绝大多数的红军战士都很年轻,他们中的很多人只有十几、二十岁,有的甚至是‘娃娃兵’,就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亲人,最后留在了桂北,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直到今天,他们中的很多人我们仍不知姓名,不知他们家在何处,但我们就是他们的亲人,桂北永远都是他们的家。”胡雅馨感慨道。
她说,如今,自己正值与爷爷当年上战场时相仿的年纪,讲解员的工作也让她与爷爷及红军战士们的情感链接越来越深。“爷爷和革命先辈们当年为了国家,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坚定地走在革命的道路上,没有一丝退却。现在,时代的交接棒传递到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手中,我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一份爱国之情,用青春和汗水来传承红军长征精神。”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胡雅馨说,在新时代新征程下,青年一代要时刻铭记革命先辈们的付出,将红军长征精神化作动力源泉,延续和传承好革命先辈们的精神,长征永远在路上。
04-02 13:07
11-15 11:41
11-15 11:41
10-14 17:53
02-27 16:16
03-18 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