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将军(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少年报·未来网北京4月1日电(记者 苏建军)清明节是中国人民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也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时刻。今年清明节前夕,中国少年报·未来网记者有幸采访到了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之孙马继志先生,聆听马继志先生讲述杨靖宇将军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率领抗日联军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最终壮烈牺牲的英勇事迹。
辗转各地 英勇抗战
杨靖宇将军(1905年2月13日—1940年2月23日)原名马尚德,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
马继志(右一)祭奠爷爷杨靖宇将军(受访者提供)
1926年国内革命形势风起云涌,各地的农民运动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此时恰逢国民革命军北伐,刚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杨靖宇受到党团的组织派遣,要求他回乡开展农民运动。于是杨靖宇日夜奔忙回到老家,一边宣传党团的进步思想,一边为建立的农民协会争取武装力量。
河南大革命时期,年仅22岁的杨靖宇将军就领导了震惊中外的确山农民起义,当时人数达到了五六万人,创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县级农工政权--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1927年11月1日,杨靖宇将军领导刘店武装暴动,建立了豫南根据地(信阳四望山),任确山县农民革命军总指挥,为后来的鄂豫皖根据地的创建,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在河南革命期间,敌人曾5次对杨靖宇将军进行抄家,并一把火烧了家里的房子。后来在一次战斗中杨靖宇将军腿部负了伤,伤愈之后由于身份的暴露,他转入了党的秘密工作,以河南省委巡视员的身份,在信阳、开封等地开展巡视工作。
1929年初,杨靖宇将军受河南省委指示到上海去参加由周恩来亲自授课的党政干部训练班,学习结束之后被安排到全国总工会工作。
在此期间,中东铁路事件爆发,杨靖宇将军受党中央的委派来到东北从事抗战工作。
宁死不渝 铸就英魂
东北抗日联军在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是一支非常英勇的部队,也是最惨烈的一支部队。东北抗联,有三个阶段,从最早期的抗日游击队到人民革命军,到1936年之后成立了东北抗日联军。在14年的作战中,东北抗联很多将士都牺牲了,非常惨烈和英勇。光军一级的干部将领就牺牲了30余位,师一级的牺牲了55位,团一级的牺牲了100多位。
当时,满洲省委书记是刘少奇。到了奉天(今天的沈阳),杨靖宇将军与刘少奇书记接上头后被安排到抚顺担任特支委书记。当时,杨靖宇曾化名张贯一,因为他身材非常高大,有1.92米的个子,因此大家都叫他张大个子。
杨靖宇将军生前先后经历过敌人的5次抓捕,分别是在河南革命斗争期间3次和在东北革命斗争期间2次。
杨靖宇将军殉国地(来源于网络)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的当年11月,在东北第一次被捕入狱的杨靖宇将军在满洲省委的积极营救出狱后,辗转到了哈尔滨,担任了东北反日总会会长党团书记,哈尔滨市委书记,到哈尔滨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32年11月,杨靖宇将军被派往磐石开展武装抗日斗争,以磐石游击队为班底,把磐石反日义勇军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创建了以磐石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
1934年在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号召和杨靖宇的组织下,成立了东北抗日联军总指挥部,杨靖宇担任总指挥。
在领导东北抗联的过程中,面对日军数次围剿,杨靖宇在长期的游击战中摸索出一套有效的作战策略。他在战术研究会上直言:“不能予敌以痛击的仗不打,于群众利益有危害的仗不打,不能占据有利地势的仗不打,无战利品可缴的仗不打。”这些基本的作战方针既保存了队伍实力,又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还赢得了民心。
1938年11月5日,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发出给“东北抗日联军杨司令转东北抗日联军的长官们、士兵们、政治工作人员们”的致敬电,高度评价了活动在沦陷于敌后的东北地区的抗日联军,称其英勇斗争为“在冰天雪地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的模范”。
杨靖宇将军像(来源于网络)
1939年秋冬季,杨靖宇将军为反抗日伪军的“讨伐”作战,指挥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自己率警卫旅转战于濛江一带,给日伪军以很大的打击和威慑。
1940年初,仅仅五十多天杨靖宇与部下的将士就与日伪军作战40多次。由于叛徒的出卖和资源长久的消耗,抗联的将士们根本得不到粮食、弹药、衣物和药品补充,粮食吃完了,只能在雪地里寻找草根和树皮充饥饱腹。
东北的冬天,草都被埋在二三尺深的积雪里,根本找不到。杨靖宇将军和他的战友们只好找老树皮充饥,他们先把外面的老皮刮掉,再把里面的嫩皮一片一片地削下来,放在嘴里嚼。“那时候雪地里行军,裤子湿透了,鞋子也跑烂了,衣服全被树枝扯开了花,浑身上下都是挂着厚厚的霜。那时候特别想能够升起一堆火,烤干衣服取取暖。可是一旦生火就会引起敌人的注意,我们就会暴露。”马继志说。
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将军在只身与敌周旋5昼夜后,在吉林濛江三道崴子壮烈牺牲,时年35岁。
杨靖宇将军壮烈牺牲后,日军难以理解他为何在缺粮断粮的情况下还能坚持那么久,于是将他的遗体送至医院解剖,发现他的胃已经饿得变形,胃中没有一点粮食,只有未能消化的棉絮、树皮和草根。为纪念他,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通化支队改名为杨靖宇支队,濛江县改名为靖宇县。
英雄后代续写红色传承
杨靖宇将军有两个子女,离开河南老家赴东北开展抗日革命工作时,杨靖宇将军的儿子年仅两岁,女儿仅出生五天。
工作后的杨靖宇将军的儿子马从云在一次因公出差时去世,而妻子方秀云没有因为自己抚养着五个孩子向组织上提要求,而是一个人任劳任怨,起早贪黑的工作将孩子们抚养长大。
来自全国各地的干部群众祭奠杨靖宇将军(受访者提供)
杨靖宇将军后代家里有三件传家宝:第一件是杨靖宇将军生前唯一的一张照片。第二件是一块桦树皮。那是1958年马从云带着妻子和长子到东北为父亲扫墓,遇到了杨靖宇将军的老战友,老战友拿出一块桦树皮,十分有感触:“当年你父亲就是吃这个和敌人打仗”。 打那以后,这块桦树皮就成了马家代代相传的宝贝。第三件是家训,杨靖宇将军的后人始终以他为骄傲,传承他的宝贵精神,形成了马家“严要求、重责任、懂知足”的九字良好家风。
马继志兄妹五人(最小的弟弟马继民从未见过爷爷和父亲马从云),在父亲马从云和母亲方秀云的教导下,他们生活中都非常低调,从未向人提起自己是杨靖宇将军的后人,当别人知情后问起时,他们的回答总是:“爷爷的那些荣耀,我们当然感到自豪,但那不是属于我们的。我们得在自己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工作,多给老百姓做点实事,这样才不算辜负了爷爷。”
“我们五兄妹的名字分别叫继光、继先、继传、继志、继民,名字都是母亲起的,就是希望我们能继承爷爷杨靖宇的遗志,做一名合格的烈士后人。”马继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目前,杨靖宇的两位孙子马继民和马继志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传承和弘扬杨靖宇将军的精神。马继志通过讲述历史和精神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杨靖宇将军的爱国精神和英雄事迹。
弟弟马继民现担任“不要一分钱工资”靖宇县人民政府经济顾问兼任靖宇县东北抗联精神研究会会长,协助靖宇县委县政府发掘整理东北抗联史料和故事,宣传推广红色旅游等工作。
(特别感谢“红船融媒”对本次采访的大力支持)
04-02 13:07
11-15 11:41
11-15 11:41
10-14 17:53
02-27 16:16
03-18 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