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的直播中又看到了习爷爷,心里特别激动,我想给习爷爷报告我已经实现了我的梦想,我现在已经是一名体校的篮球专业的(运动员)学生,没有辜负习爷爷的嘱咐和关爱。现在我们村子里修了新道路,桃花开的更美了,游客来的更多了,生活也更好了。我想邀请习爷爷再来一次我们家,一起分享我们的幸福生活!”西藏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普布次仁在接受中国少年报·未来网记者时激动地说。
西藏自治区海拔最低的地级市林芝市,风景秀丽,有“西藏小江南”的美誉,嘎拉村位于距离林芝市区10公里左右,村里有一片面积约千亩的桃林,近年来,嘎拉村村民们依靠党的好政策,依托种植桃花搞乡村旅游过上了好日子。
2021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同村民达瓦坚参一家亲切交流。(图片来源 新华网)
2021年7月2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嘎拉村视察时,来到村民达瓦坚参家做客。习近平总书记在仔细察看达瓦坚参家的卧室、厨房、储藏室、卫生间后同他们一家人围坐在客厅里聊家常。
当时,达瓦坚参的女儿和儿子围坐在习近平总书记身边,习近平总书记关切地询问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还亲切地询问了他们的梦想。
“我长大以后要考大学,然后成为一名医生。”姐姐普巴拉姆说。而当时12岁的弟弟普布次仁则想成为一名运动员。
如今四年过去了,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鼓励下,姐弟俩都在各自勇敢地追逐着自己的梦想,姐姐普巴拉姆考入林芝市第一中学,今年已上高三的她正在为自己的“白衣天使”梦想拼搏。
弟弟普布次仁则在2023年被西藏自治区体育运动技术学校(下称“体校”)录取,正朝着“职业运动员”的目标迈进。普布次仁还偷偷更改了自己的梦想,“我现在的梦想是不辜负习爷爷的希望,将来能成为一名职业运动员,报效我们伟大的祖国!”普布次仁在接受中国少年报·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说。
父亲达瓦坚参告诉记者,普布次仁在14岁(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就被体校录取了,今年开学就上高二了,学习的是篮球专业,学习很刻苦,成绩也很好,“孩子总说,不能忘记习爷爷的关爱和嘱咐”。
据了解,西藏自治区体育运动技术学校1974年成立,早期为西藏的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的体育教师,目前设有初中部和高中部,有运动训练、体育教育、田径、足球和篮球等数十个专业。该校的副校长赵斌向记者介绍,“普布次仁同学思想上追求进步,尊敬师长。训练场上,严谨落实训练要求,在体能和专业技能上稳步提升,展现了良好的运动热情与坚毅的意志品质。”
今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给嘎拉村全体村民回信,在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写道“看到来信,想起4年前的嘎拉村之行,漂亮整洁的村庄、热情淳朴的村民,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得知这几年村里又有新变化,乡亲们的收入增加了,为你们高兴。大家在信里说得好,看着北斗星走不迷路,跟着共产党走会幸福。希望你们在党的兴边富民好政策引领下,切实维护好民族团结,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把雪域高原的自然美景保护好,把“桃花村”品牌擦得更亮,为建设繁荣稳固的祖国边疆贡献力量。”
嘎拉村“团结颂”主题教育展览馆吸引各地人员前来参观学习
“我们现在的生活非常幸福,孩子们学习努力,追求梦想,我们家庭收入也在逐年提高。村里近几年新修了道路,交通变好了,从林芝市和各地来村里看桃花的游客增加了许多,村里给村民的分红也更多了。盼着习近平总书记有空再到嘎拉村看看,一起分享村民们的幸福生活。”达瓦坚参说。
2023年3月24日,游客在嘎拉村桃花园游玩。近年来,嘎拉村通过探索生态价值转换路径,建设农业综合体等项目,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延伸发展采摘园、油菜花观赏项目。(图片来源 新华网)
改革开放前,嘎拉村村民大多以伐木、放牧、种青稞维持生计,辛苦一年也刚能填饱肚子。彼时的嘎拉村,30余户人家散落在海拔近3000米的山坳里,交通困难,生活不便,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
达瓦坚参一家被评为“最美家庭”
得益于党和国家的政策,近年来嘎拉村转向生态保护,发展乡村旅游,村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依托“桃花经济”,2024年嘎拉村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经济总收入达140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700万元大关,人均收入达4.12万元。
嘎拉村的幸福生活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雪域高原的生动实践。2023年达瓦坚参家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和西藏自治区妇女联合会评为“最美家庭”。
中国少年报·未来网记者 苏建军
编辑:侯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