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我从西藏来——西藏班给孩子们带来的改变

中国少年报·未来网北京9月6日电(记者 凌萌 苏建军)8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率中央代表团乘专机抵达拉萨,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

6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不断加大对西藏工作的支持力度,推动西藏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变革,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社会大局更加稳定,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和谐美好的景象。

“改变藏区面貌,根本要靠教育。”“要重视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全过程,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青少年的心灵深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援藏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援藏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从提升教育基础设施、选派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赴藏工作,到举办内地西藏班(校),一系列援藏政策层层推进,犹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河,为雪域高原注入现代化教育的新活力,也为西藏教育事业发展指明方向。

如今,内地西藏班(校)已成为推动西藏教育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实践。它打破地域限制,让西藏学子走出高原,在内地校园里汲取知识,在汉藏文化交融中开阔视野,成为连接内地与西藏的“教育桥梁”。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中国少年报・未来网记者采访了多所开设内地西藏班的学校及就读学生。采访中发现,越来越多的西藏少年在教育沃土上蜕变成长,在民族交融中书写着动人的教育答卷。

“内地西藏班改变了我家两代人!”

两年前,刚踏入西藏昌都第二高级中学校园的藏族少年郎桑江措收到了一条好消息,学校有去内地西藏班学习的机会,其中就有天津天和城实验中学。

郎桑江措的家在昌都市芒康县曲孜卡乡,那里群山环绕、地广人稀,从家去学校,坐着车要在蜿蜒的山路上颠簸约8个小时。得知能去千里之外的天津读书,郎桑江措几乎没犹豫就报了名,在那里度过了充实的高一与高二时光。

如今,郎桑江措已回到昌都第二高级中学备战高三。回想起在天津的日子,他眼里满是光亮:“在那里见到了好多以前没见过的东西,有趣的实验室、丰富的兴趣班,还有热情的汉族同学。现在我特别希望,将来能去内地工作,报效祖国。”

在天津天和城实验中学,一批又一批和郎桑江措一样的西藏学子,从雪域高原远赴内地求学,他们怀揣着“用知识改变命运、以本领建设家乡”的理想和信念,在与汉族同学的交融中凝聚同心,以青春之力守护民族团结、报效祖国。

天津天和城实验中学西藏班学生在研学活动中。(图源:天津天和城实验中学公众号)

作为全国首批开设内地西藏初中班承办校,江苏省常州西藏民族中学(下称“常州西藏民族中学”)近40年来已培养了4700余名毕业生,成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35年前,西藏少年拉巴顿珠远赴常州,在常州西藏民族中学开启了自己的人生新征程。20余年后,他的儿子索朗确珠也通过考试被常州西藏民族中学录取,获得了来内地学习的机会。得知这一消息后,拉巴顿珠一家人都很激动。“常州改变了我的人生,如今我的孩子也踏上常州这片热土,续写他的人生。常州改变的,是我们两代人!”

天津天和城实验中学西藏班学生在平津战役纪念馆内实地参观学习。(图源:天津天和城实验中学公众号)

1984年,针对西藏教育落后、人才匮乏的实际,党中央作出了“在内地创建西藏学校和开办西藏班”的重大决策,开启了在内地为边疆民族地区大规模培养人才的先河。自1985年起,天津、河北、山西、辽宁、上海、江苏、安徽等省市的中等以上城市,每年陆续从西藏招收一定规模的小学毕业生。目前,在内地创建西藏学校和开办内地西藏班这一创举,已成为西藏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藏班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真丰富!”

次仁央珍来自昌都地区洛隆县,父亲是西藏当地的一名教师。受家庭影响,她深知读书的重要性,也因此背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初入常州西藏民族中学时,她常常因为成绩波动而焦虑不安。

在学校班主任老师的帮助下,通过每周“悄悄话”交流,次仁央珍逐渐缓解了心理压力,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她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演讲课程,从七年级的基础表达训练到九年级的理想信念演讲,一步步成长为自信从容的演讲者。

“我父亲经常通过视频看到我们学校的环境和活动,他总是感慨内地西藏班的条件真好、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真丰富!”次仁央珍说,父亲希望她未来回西藏当老师,把知识传给更多的藏族孩子。

常州西藏民族中学开设了古筝等特色课程。(图源:常州西藏民族中学公众号)

次仁央珍的成长只是一个缩影。在常州西藏民族中学,每一个西藏学子的成长,都是一段“破茧成蝶”的故事。学校因材施教的教学、细致入微的关怀,让曾经懵懂的“雪域雏鹰”,逐渐成长为心怀理想的少年。

“我们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办学治校的全过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实践体系,让各民族学生在交流中相知,在共情中同心,共同谱写着民族团结进步的美好篇章。”常州西藏民族中学团委书记吴斌在接受中国少年报·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西藏班学子在科技馆内研学。(图源:常州西藏民族中学公众号)

在内地西藏班(校)里,一系列特色教育实践,正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种子在学子心中扎根。据吴斌介绍,近年来,学校与常州市多所兄弟学校联合举办的“心手相连 共迎新年”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二十四届,成为民族交流的重要平台。同时,还围绕自然探秘、劳动课堂、防灾避险等主题,让学生们走进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

来自西藏昌都市的央金拉姆,在天津天和城实验中学度过了两年的学习时光,学校丰富的兴趣班、研学活动令她眼界大开。“学校组织我们去了北京、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地进行研学,最令我难忘的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看到那些泛黄的老照片、残缺的衣物,听到讲解员讲述当年的苦难,内心特别沉重,对侵略者的残暴行径深感愤慨。那一刻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为建设家乡、保卫祖国尽自己的一份力,让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

“我的家乡建设得越来越好了!”

西藏学子的成长蜕变,是教育援藏成果的生动缩影。内地西藏班(校)的特色办学,让藏区学子共享到更多优质资源,为西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也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铸越牢。

在学生们的讲述里,也藏着西藏教育事业的全方位变迁。从学生口中,吴斌听到最多的是家乡教育环境的改善。“有学生在结束内地西藏班的学习后返回家乡,和我分享起家乡的变化:那里新建了许多学校,教学设施不断完善,数字教育资源的覆盖使得即使是最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常州西藏民族中学课堂。(图源:常州西藏民族中学公众号)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在“数字西藏”建设及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上取得累累硕果。据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公开数据,截至2023年,已实现全区所有学校教育专网全覆盖、千兆宽带到校、百兆宽带到桌面,中小学多媒体教学终端教室覆盖率100%。同时,国家数字教材及配套资源覆盖全区中小学校,“21+21”优质资源全覆盖工作稳步推进,以数字化手段服务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

提起家乡的变化,次仁央珍也乐开了花:“我父亲所在的学校现在都有了多媒体教室,学生们可以从线上获取全国各地的优质课程资源。”

除了教育数字化建设外,西藏各地还通过建立儿童活动中心、开展关爱服务等项目,打造儿童友好的成长环境。“妹妹放学后能去村里的儿童活动中心,那里有很多图书和玩具,还有志愿者老师辅导作业。” 罗松措姆高兴地说。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全国教育援藏的持续发力。近年来,各内地西藏班(校)开设AI、无人机等形式多样的特色课程,培养藏区学生的科技素养;各地西藏班组建“援藏教师团”,定期赴西藏地区送教;广东、福建、湖北等地的内地西藏班与西藏本地学校结成“对子”,共享教学资源、培训教师队伍。

据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于2024年4月发布的公开数据,自1985年西藏班开办以来,西藏班办学取得显著成效,成为西藏教育的重要组成,目前全国22个省份111所学校(含区内3所)举办西藏初中班、高中班、中职班,累计招生16.4万人。

编辑:高富灿

马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