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网北京9月10日电(记者 张冰清)“在翻译软件日益精进的今天,一个看似微小的误译却揭示出深刻的教育真谛:当学生将‘hot dog’直译为‘热乎乎的狗’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局限,更是文化理解与人文沟通不可替代的价值。”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北京外国语大学知名教授张连仲,在日前举办的“对话世界 AI无界”51Talk全球语言教育产品升级暨考拉AI外教上市发布会上,一语道破关键:“软件可以翻译文字,却翻译不了思维和文化。在技术赋能教育的崭新阶段,语言学习的目标已不再停留于‘我能读’‘我能说’,而是迈向‘我能主导对话’,即学习者在全球语境中自信表达、有效沟通、建立深度联结的能力。”
51Talk创始人兼CEO黄佳佳描述了一个未来: 当世界越来越像一个“地球村”,孩子们将会过上怎样的生活?比如在澳大利亚大堡礁潜水、在巴黎学画、在纽约主持 workshop、在撒哈拉沙漠露营。这个设想映射出全球语言教育正在发生的深刻转型——语言教育迈向以“全球胜任力”为核心的全面育人新阶段。
张连仲在回顾外语教育的发展历程时提到,从过去模仿英国节目学习英语,到如今外语教育迈向新台阶,时代背景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的外语教育不再是简单模仿别人,而是要思考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张连仲表示,新时代的外语教育应以人为本、为国育才,着重培养具备五大核心素养的人才:尊重个体、独立思考、有效互动、国际视野和理性思辨。
51Talk创始人兼CEO黄佳佳说:51Talk“从‘走出去’到‘融进去’,关键在于与当地文化和教育需求实现深度融合。这意味着我们要从单向输出转为双向学习,从标准化复制升级为本土共创。而真正的本土化,是产品、技术、服务乃至情感的多维融入。基于此,51Talk以全球化、科学化、个性化三大引擎为驱动,升级未来语言教育产品解决方案。”
在谈到信息技术与外语教育的融合时,张连仲表示,虽然AI等先进技术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教育的本质始终是服务于人。他强调,无论技术如何先进,都不能忽视学习者的感受和需求。教育应让人感到可接受、爱接近、能够进入,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在这一背景下,全球语言教育正经历一场历史性的教育演进:其发展路径从“技术革命”出发,走向“生态重构”,并最终指向“文明互鉴”。AI的角色也随之发生根本转变,它不再是简单发音测试、纠音辅助工具,而是进化为具备超拟人互动能力的“智联学伴”。同时,教育生态模式也从教师的单向输出,转变为全球师生“多向共创”,有效打破地理与资源的壁垒,构建开放、公平、协作的全球学习社区。在这一演进过程中,语言超越了传统的沟通功能,真正成为文明互鉴的“软基建”。
张连仲指出传统教育模式下,有些地区因师资匮乏难以开设英语课程,而AI技术通过内容投射与沉浸式教学,成功帮助当地学生掌握英语技能。“AI能做到人类无法实现的24小时在线、高效统计与个性化辅助,这是‘能人所不能’。”他强调,AI并非追求绝对公平,而是根据当地发展需求,动态提升教育效果。例如,通过AI生成定制化听说读写内容,偏远地区学生得以接触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弯道超车”。
当屏幕中的AI老师不仅能听懂学生的表达,还能察觉学生的犹豫、读懂学生的情绪,甚至记得学生最喜欢的话题,这种仿佛被真正“懂得”的感觉。据了解,51Talk“考拉AI”基于自研算法与垂直领域大模型,深度融合1.2亿节课程、3589个教学场景与3000多位TOP级教师的核心教学能力,真正实现了从简单“模仿教师”到深度输出“教学思维链”的跨越,让每位学习者享受到高度个性化的教学体验。
论坛中,多位专家提到,AI已大幅降低高质量教育内容的获取门槛。例如,MIT开放全部课程并配套AI助手,用户可随时获取全球顶尖知识。然而,技术普及也带来新挑战:学生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基础能力缺失。一位与会者分享道:“孩子会问‘为什么要背课文?有问题直接问AI不就行了?’”这折射出教育核心问题的转变——从“知识积累”转向“能力训练”。
对此,与会专家们共同提出“后训练”概念:AI应作为辅助工具,而非替代人类学习。例如,学生通过预训练掌握基础知识,再通过AI模拟专家对话进行实践打磨,形成“学习-实践-反馈”的闭环。若完全依赖AI答案,可能削弱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作为在线教育出海的中概股,9月3日,51Talk(NYSE:COE)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业绩。报告期内,51Talk的净收入为2040万美元,同比增长86.1%;净现金收入为2850万美元,同比增长79.7%。
此前黄佳佳表示,“人工智能仍是公司战略和运营的核心,已应用于公司运营的方方面面。我们将坚定推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系统建设,将人工智能融入产品和流程中,从而为学生提供大规模的卓越学习体验。”
编辑:高富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