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青少年研学市场乱象丛生:资质成空、安全无保障,中消协发布警示

未来网北京9月11日电(记者 王军伟)近期,青少年在研学旅行期间遇难的悲剧引发全社会痛心与关注。事实上,研学旅行安全事故并非个例,此前各类安全事件已敲响警钟,而研学市场长期存在的服务质量不高、课程与宣传不符、安全保障不足等问题也多次引发热议。在此背景下,中国消费者协会(下称“中消协”)发布消费警示,提醒广大家长在为孩子选择研学旅行服务时务必慎之又慎。

某机构推出的“荒野求生”研学营/图源网络

市场乱象丛生,事故频发敲响安全警钟

如今,研学旅行需求持续旺盛,部分不良经营者受利益驱使,违规开展相关活动。中消协指出,不少打着“自然疗愈”等诱人旗号招揽生源,却在自身资质与服务质量上缺失,威胁着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

近年来,伴随着研学旅行的火热,全国青少年研学事故时有发生。2025年8月,8岁孤独症男童小凯独自参加大理“明日之光”夏令营登山活动时不幸失联,最终在苍山一处山涧被发现其遗体。令人震惊的是,该夏令营背后竟是一家家政服务公司,毫无教育培训资质与监管备案。

同样在2025年7月,某研学机构使用“非营运”车辆载客,途中发生意外,致使7名学生和2名老师不同程度受伤。2024年暑假,某机构在景区研学时,孩子受伤后仅得到简单护理,后被鉴定为十级伤残。2023年寒假,14岁男孩参加骑车环岛游项目,车辆失控冲出路外,经抢救无效死亡。这些事故或许仅是“冰山一角”。

资质成“空头支票”安全保障成空谈

资质是保障孩子安全与体验的第一道“防火墙”。目前,儿童研学旅行领域尚未出台专项法规与强制性标准。中消协建议,消费者在选择研学旅行服务时,应注意查验研学机构是否具备相应资质,如营业执照、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等资质证明等。此外,消费者还可以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机构注册信息、经营异常情况等,进一步核验机构资质真伪。

值得注意的是,浏览近年来青少年研学发生的事故不难发现,部分机构通过各种手段蒙混过关。一些机构虽有营业执照,但经营范围与研学服务毫无关联,却擅自开展研学活动;还有机构通过挂靠有资质的旅行社,以“借壳”方式进入市场,而被挂靠方往往只收取部分费用,对实际运营的研学活动不管不问,致使活动从策划到执行各个环节都缺乏有效监管,安全隐患重重。

安全培训成“走过场”。安全本应是研学活动的重中之重,然而在现实中,部分机构的安全培训却流于形式。一些机构招募的新老师,培训时长较短,培训内容仅仅是简单告知注意事项,对于如何应对突发安全事件、掌握基础急救知识等关键内容,培训往往浅尝辄止。此外,部分机构为降低成本,倾向于低薪聘请应届大学生或兼职人员担任带队老师,这些人员大多缺乏儿童安全管理经验与户外安全知识。一个老师常常要负责十几个孩子的安全,在面对复杂的研学环境时,根本无法做到周全的安全保障。

某机构推出的“荒野求生”研学营/图源网络

中消协建议,消费者还应重点考察其安全保障能力,仔细询问行程安排、活动内容、交通方式、食宿安排等具体信息,要求机构对监护人员配置、应急处理能力、针对突发情况的应急预案等安全保障信息进行详细说明。同时,消费者还应提前了解研学目的地的天气情况、地质条件、治安状况、医疗资源等信息,警惕研学机构将未开放的、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区域作为开展研学活动的地点,谨慎判断安全风险。

师生配比严重缩水也是研学旅行行业暴露较为普遍的问题。2025年5月19日起实施的旅游行业标准《研学服务旅游要求》明确规定,每个研学旅游团队中承担研学指导岗位职责的人员与参与者配比不低于1∶30;随团服务人员与参与者配比不低于1∶20。

但在实际操作中,机构宣传的师生配比常常存在“水分”。部分机构宣传时声称师生比远高于标准,可实际带队时,将司机、摄影师、兼职人员等都计算在内,而这些人员并不承担安全看护责任。例如,一个30人的研学团,真正负责看护孩子安全的工作人员可能仅有2位,在长途行程或复杂活动场景中,老师根本无法兼顾所有孩子,一旦出现突发状况,极易导致安全事故。

在营销宣传方面,研学机构可谓花样百出,令家长防不胜防。“高端研学”“专家授课”等诱人宣传语随处可见,中消协提醒,对营销话术提高警惕,重点关注合同内容,不轻信口头承诺。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在仔细查看合同条款时,却发现其中多是模糊表述,甚至存在免责声明。

一些机构承诺的专家授课,实际可能只是专家进行一场线上讲座,或者只是与专家合影留念,根本无法达到家长对“专家授课”的期待。还有机构在宣传时展示的豪华住宿、优质餐饮,在实际行程中却大打折扣。家长在面对这些宣传时,往往因缺乏经验与专业知识,难以分辨其中真伪,仅凭机构的口头承诺与宣传资料便为孩子报名,结果孩子的研学体验与安全都无法得到保障。

对此,中消协建议消费者应仔细检查合同中是否载明相应条款,留意是否存在模糊表述、替代方案或免责声明,多对师资背景、授课方式等内容细节进行追问,必要时可要求机构提供具体合作协议、师资证明等材料,或向相关单位及专家咨询求证。

多方合力,筑牢安全屏障

面对青少年研学市场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消协指出,儿童群体因其身心特点,其安全与合法权益的保障往往需要社会倾注更多关注与更周全的保护。家长在为孩子选择研学旅行服务时,应认真核查机构资质,警惕安全风险,理性审慎作出选择。中国消费者协会也呼吁广大经营者严守法律红线,恪守诚信底线,扛起社会责任,同时也建议有关部门加快专项立法和标准制定进程,尽快构筑起坚实可靠的儿童研学安全屏障。

乱象丛生的研学市场,亟待多方共同发力,为青少年筑牢安全屏障。文旅行业从业人士张娜向记者表示,家长作为孩子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在选择研学机构时,务必保持高度警惕,不仅要仔细查验机构资质,还需深入了解行程安排、安全保障措施等细节,不能仅看宣传资料与口头承诺。同时,家长应提前向孩子传授必要的安全知识,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张娜建议,广大经营者应严守法律红线,恪守诚信底线,切实扛起社会责任。她表示,研学活动不仅仅是商业行为,更是关乎青少年成长与安全的大事。经营者应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提高服务质量,为孩子提供真正优质、安全的研学体验。

编辑:瞿凯侠

马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