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网北京9月12日电(记者 凌萌)不用挤体育馆、不用赶培训班,打开手机一键下单,教练就会带着器材进小区、入户授课。从动作纠正到体能训练,全程“量身定制”,解决了不少家庭“无人带娃锻炼”的难题……最近,这类被称为“体育外卖”的服务悄然走红,成为不少家庭的新选择。
记者调查发现,“体育外卖”凭借“时间、地点灵活”“节省时间”“一对一个性化训练”等卖点快速抢占市场,不少出于“体育中考”“加强孩子体质”需求的家长和学生成为其中的主力军。这份“省心”的背后却暗藏隐患:教练资质存疑、安全难以保障、行业准入几乎“零门槛”等问题逐渐显现,让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安全暴露在风险之中。
需求:家门口就能上的体育课
周六上午10点,北京市海淀区某小区楼下的一处空旷地带,严女士6岁的女儿正在体育教练的带领下做跑跳运动。
严女士告诉未来网记者,选择“体育外卖”的初衷是出于增强孩子体质需要。“孩子太胖了,平时不爱运动。看到网上最近很火的‘体育外卖’,能让教练上门带孩子动起来,于是便在网上发帖给孩子精挑细选了一位体育教练,带着孩子跑步跳绳、进行协调性训练等。”
同样给孩子选择“体育外卖”服务的还有北京市海淀区的张女士。“不用送孩子去体育馆,教练带着器材来小区,楼下空地就能练,省了不少事。”张女士的儿子在读四年级,因体育成绩不理想,她在朋友推荐下接触了“体育外卖”。
张女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带孩子去体育馆或体育培训班,往返路程加上等候时间,一次训练要占用2~3小时;如今教练上门训练,1小时课程结束后孩子就能回家写作业,“虽然一小时200元不便宜,但省下来的时间太值了”。
图源社交平台
这种“省时省心”的模式,成为“体育外卖”吸引消费者的核心优势。记者在多个社交平台搜索“体育上门教练”,很快出现大量相关内容,发布主体分为体育服务机构与个人两类。点开这类账号主页,大多标注有“一对一定制训练”“自带专业教具上门”“中考体育项目专项辅导”等标签,精准匹配需求的标注,成为吸引家长咨询的关键。
事实上,“体育外卖”能快速打开市场,更离不开需求端的推动。随着中考体育改革和家长健康意识提升,不少中小学生家庭成为“体育外卖”市场的核心群体,其需求场景正逐渐细分。
记者梳理发现,当前核心需求集中在三类:一是“中考体育达标”,针对初中学生开展立定跳远、长跑等中考体育必考项目,助力提升体育成绩;二是“体质改善”,针对孩子肥胖、体弱、不爱运动等问题,通过规律训练增强体能;三是“兴趣技能培养”,如通过篮球、羽毛球、游泳等专项运动,帮助孩子掌握技能、丰富课余生活。
乱象:教练资质存疑、安全风险不可忽视
“孩子中考体育实心球成绩差了点,特意给他安排了一对一私教课。可几节课下来,成绩毫无起色。”今年4月,四川成都的陈女士给初三的孩子找了体育上门教练,这名教练自称带练经验丰富、手握各类证书,但陈女士发现,教练实际上课却是“形式大于内容”,教的也大多是基础性动作,孩子不仅难以理解,也没学到针对性提升技巧,几节课下来依旧没看到效果。
陈女士反映的问题,正是“体育外卖”作为新兴服务形态,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各类问题逐渐显现的缩影。记者调查发现,在各大社交平台上,不少体育上门教练以个人或机构名义接单,他们口中的“专业资质”,往往只有一段模糊的个人介绍,或是与教学方向不匹配的证书,从业人员专业水平鱼龙混杂,家长很难甄别真伪。
图源社交平台
近日,记者以家长身份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篇“给孩子寻找体育上门教练,备战体育中考”的帖文,仅一天内就收到了超20名“体育教练”的私信。其中,一位来自河北的体育上门教练表示,能够提供“体能+中考达标”“体能+追高”等上门私教服务,并随即发来了一份个人资质证书。但记者发现,这份证书实为 “足球项目一级裁判员证书”,与体育教学需求并无直接关联。
此外,一位来自北京某体育大学的大二在读学生向记者介绍称,此前有过带练经验,且持有国家二级篮球运动员证书。当记者提出“孩子的中考体育项目包含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短跑等,篮球专项经验是否能匹配这些项目需求”的质疑时,该学生随即表示“没问题”。
多数教练对上门教学的安全风险缺乏足够重视
更令人担忧的,是暗藏在教练资质乱象背后的安全风险。此前,有家长曾向媒体反映称,花380元请“专业篮球教练”,孩子训练时不慎崴脚,教练却手忙脚乱找她要冰块,连基础的应急处理都不会。而在该家长想结束课程申请退费后,却被教练拉黑。
记者在与多位体育上门教练沟通后发现,多数教练对上门教学的安全风险缺乏足够重视。当记者提及家长担忧的安全隐患及应急保障措施时,多数教练仅以 “不会出现此类情况”轻描淡写回应,部分教练甚至口头承诺“我们都是专业教练,肯定不会出问题”;仅有个别教练表示,会提前准备云南白药、碘伏等物品,以应对初步突发状况。
监管:行业野蛮生长,为“体育外卖”立规矩
“体育上门家教服务的出现与发展,折射出当下家庭和社会对体育重视程度的提升,社会体育氛围愈发浓厚,也充分说明体育在家庭及社会层面的价值认同度正在不断提高。”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院院长王宗平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王宗平补充道,“体育外卖”之所以能形成市场需求,另一层面也揭示了学校体育资源或学生课外体育时间存在不足,难以充分满足学生与家长的实际需求。
作为新兴行业形态,“体育外卖”目前尚未有明确的监管主体和服务标准,这也让行业发展陷入“野蛮生长”状态。据悉,目前针对体育培训的监管多聚焦线下机构,要求其具备办学许可证、消防资质等。但对于“上门服务”模式,既无明确资质审核要求,也缺乏训练安全、效果评估等行业规范。
近日,山东省消费者协会针对“体育外卖”发布消费提示,警示安全隐患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风险:一是课程多在小区广场、公园等非专业场地开展,地面无减震功能、易受行人车辆干扰,存在运动损伤风险,消费者人身安全难保障;二是市场缺乏严格的教练准入机制,部分教练仅持基础健身证或未经专业培训即上岗,甚至有非体育专业学生冒称教练,不仅难达到理想教学效果,还可能引发消费者身体损伤。
“‘体育外卖’的发展具有多面性,针对其现存乱象,不能简单采取‘一刀切’的封堵方式。”清华大学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委会副理事长陈伟强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提出三方面建议:一是体育监管部门应该顺应时代发展,规范体育上门家教教育服务。可设立体育家教服务平台,建立教练员资格认证体系,明确体育家教服务的指导价格,完善体育家教保险规定,从制度层面筑牢行业基础。
二是建立体育家教市场动态跟踪与反馈机制。可在搭建相应服务平台后,同步建立用户评分体系,通过消费者反馈推动服务质量提升,进而保障体育家教的训练效果。
三是结合当前行业现状,优先鼓励已完成工商注册登记、持有培训许可证的正规体育培训机构开展上门服务。对于完全无资质、通过社交平台招揽业务的个体教练,需进一步加强监管。建议在体育管理部门的指导下,依托体育社会团体建立专业化监管体系,可参考艺术类家教的成熟管理模式推进落地。
王宗平建议,学校体育应进一步推行“个性化、菜单式”教学,针对不同水平学生提供针对性服务,提升课程强度、难度,保证“出汗、喘息、心跳”的锻炼效果,满足学校体育对家庭的需求。
此外,监管部门应尽快明确“体育外卖”的监管责任主体,建立体育上门教练资质备案制度,细化不同服务类型(如中考体育辅导、专项技能培训)的资质要求,且所有资质需在官方平台可查,杜绝“虚假资质”。
编辑:瞿凯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