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网北京10月11日电(记者 安汝颖 吕豪景)在数字化浪潮深度融入社会生活的今天,为广大未成年人构建一个健康、清朗、充满活力的网络空间,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关切。2025年10月10日,由小红书联合未来网发起的平台治理创新工作坊新一期活动在京举办,本次研讨会主题围绕如何提升未成年人模式的使用体验展开。来自青少年研究、互联网治理、新闻出版、法律、教育等领域的多位专家与行业实践者,围绕互联网平台未成年人模式内容供给、社交功能的开放与规制、用户使用黏性三个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为行业治理创新与体验升级贡献智慧与方案,推动“未成年人模式”从“有”到“优”,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注入新的动能。
10月10日,闭门研讨会在京举办。
现状与破局:提升使用体验的迫切需求
当前,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已高达97.3%,未成年网民规模突破1.96亿,网络空间确已成为继家庭、学校之后的“第三成长空间”。
在国家法规与社会期盼的双重推动下,主要互联网平台普遍上线了“未成年人模式”,在功能上初步实现了防止沉迷、屏蔽不良信息等基础防护目标,迈出了“有用”的第一步。
研讨会上多位专家指出,当前的未成年人模式普遍面临“叫好不叫座”的窘境。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党委常委、副总编辑蔺玉红在致辞中坦言,互联网平台的未成年人模式或许初步实现了“有用”,部分也在追求操作的“好用”,但距离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爱用”,从“要我使用”转变为“我要选择”,仍有不小差距。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主任方增泉引用调研数据指出,头部平台集中效应明显,但未成年人模式的实际使用率和满意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这种“不爱用”的根源,在于内容供给的单一性、社交功能的缺失以及与未成年人真实需求和发展规律的不完全匹配。推动未成年人模式从合规的“及格线”向效果的“高分卷”迈进,实现深刻的“体验升维”,已成为摆在家庭、学校、平台与社会面前的紧迫课题。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主任 方增泉
核心攻坚:构建“优质、适龄、友好”的内容生态体系
内容池建设是未成年人模式能否具有吸引力的基石。首个专题讨论直指“内容供给侧”攻坚。
小红书未成年人模式负责人吴悟介绍,平台在未成年人模式内容池构建上设多重步骤,即从成人内容中依据“主动有益”“相对安全”“优质(如高收藏量)”标准经初筛、机器审核、人工审核等,优先选取优质内容,形成了涵盖绘画艺术、手工制作、科普知识、传统文化等27个内容类目的未成年人模式内容池。他表示,平台开启未成年人模式的目的不是要将孩子与数字世界简单隔离,而是希望提供一个更好的练习场,让他们在安全的环境中逐渐使用互联网技术。
小红书未成年模式负责人 吴悟
围绕如何进一步丰富和优化未成年人模式内容生态,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四新建议,平台应超越仅从现有内容中筛选的模式,主动策划,吸引更多专业创作团队和机构,生产专门针对青少年教育、心理、美育、传统文化等领域的优质内容。对此,蔺玉红也强调,专业少儿内容生产机构拥有海量尚未被充分挖掘的优质资源,应通过有效的机制将其引入网络平台。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未成年人事务治理与法律研究基地副主任苑宁宁也认为,应通过流量激励等机制,鼓励专业少儿内容生产者成为未成年人模式内容生态中的“网红”。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四新
“分层”和“适配”也是与会专家学者给出的另一剂优质内容生产“良方”。方增泉提出,应依据国家课程标准,探索构建适合不同年龄段的校外教育内容体系,并推动平台利用技术实现内容的自动年龄适配。苑宁宁认为,未成年人模式不应该是为未成年人单独搭建的隔绝网络空间,他强调了“适龄”的重要性,指出未成年人模式的底线是剔除法律明确禁止的不良信息,进而增加符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有利于网络素养提升的内容,并建议对内容进行精细化标注与推送。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未成年人事务治理与法律研究基地副主任 苑宁宁
“情绪价值”同样是未成年人模式内容建设的重要元素。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央团校)青少年工作系硕士生导师、教授刘卫兵提醒,内容建设不能忽视未成年人真正的兴趣偏好,如幽默搞笑、日常生活、动漫萌宠、热点话题等,建议引入博物馆数字化资源、鼓励未成年人自主创作、举办线上线下联动的主题活动,使内容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知心姐姐”卢勤指出,内容应提供“情绪价值”,像优秀的动漫作品一样,能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让他们“看了还想看”。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央团校)青少年工作系硕士生导师、教授 刘卫兵
功能创新与范式转变:从“被动隔离”到“积极赋能”
通过网络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互动社交、休闲娱乐,已成为未成年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也让该群体面临着诸多安全问题。
卢勤认为,未成年人模式要赋能未成年人,让未成年人有判断能力、有边界感、有求助能力,成为成熟的数字公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知心姐姐”卢 勤
未成年人是否可以在未成年人模式下进行有限的互动、记录生活?
卢勤深入分析了未成年人强烈的“求友”内在驱动力,包括寻求归属认同、维护友谊、情感宣泄等,同时也指出了网络交友存在的身份虚构、隐私泄露、情感操纵等风险。她强调,思路应从“禁止与隔离”转向“赋能与引导”,通过教育培养未成年人的数字社交情商、安全守则和求助能力。
刘卫兵指出:“完全禁止互动不符合未成年人需求。应在安全前提下有限开放评论、内容发布等功能,满足其社交与表达意愿。”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刘晓春认为,总体要以安全导向为主,在风险可控下可考虑有限开放互动功能。在高风险场景如陌生人社交,还是要严格控制的;风险较低的环境可考虑选择性地有限开放。
刘晓春建议,平台可在“默认关闭、知情同意”原则下有限开放社交功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主任 刘晓春
王四新认为,平台在堵住每一个安全漏洞的情况下,若面向未成年人,开放互动功能,可以借鉴儿童智能手表——引入家长,“未成年人使用网络平台加好友需征得家长同意,在平台上的消费更要家长同意,更加可控”。
“在保证网络安全程度下,可以适度开放社交功能,如未成年人关注特定的优质内容、兴趣小组等。”人民数据研究院院长陈丽测试了当下多个热门社交平台,她发现大部分平台留言、评论等互动性功能在未成年人模式下无法使用,她表示,孩子有交朋友的愿望,需要为孩子们构建一个空间,接触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让他们更加有价值感、归属感。
人民数据研究院院长 陈 丽
小红书执行总编辑张沅坦言,当前未成年人模式在社交功能上面临“需求不足”与“风险较高”的双重挑战。“我们正在加快论证在熟人圈层或兴趣社区中‘安全可控地开放’,探索破局之道。”
解锁破题关键:从“被动使用”到“主动选择”
让未成年人对“未成年人模式”从“被动使用”到“主动选择”,这意味着更高、更方便的使用频率。苑宁宁认为,要进一步简化未成年人模式的开启方式,平台可以设置“一键开启”等功能,让平台的使用更加流畅。
刘晓春表示,在未成年人模式下,也需要考虑家长。“需要给家长可能性,让家长设置一些个性化内容,给家长赋能,也让家长协同推动”。
北京市东城区少工委副主任、少先队总辅导员潘涤认为,未成年人的家长大多是跟随网络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带着熟悉网络发展的家长一起引导孩子使用未成年人模式,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此外,他表示,网络空间可以成为孩子记录自己成长的一个载体。
北京市东城区少工委副主任、少先队总辅导员 潘 涤
张沅表示,未成年人模式的不断迭代与优化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再加之以平台独特的优势,可以开展如各类博物馆打卡等网络社区活动进一步丰富未成年人的网络世界。
小红书执行总编辑 张沅
“儿童使用媒介是一个权益,不是随便可以剥夺的权利。”方增泉认为,青少年群体的认知和行为能力是不断提升的,从不成熟到成熟,是一个发展过程。那么,未成年人模式的不断迭代升级,也需要融合发展,保护和发展齐头并进,螺旋式上升。
陈丽观察到,在家庭中数字应用已出现反哺趋势,部分青少年会教家长使用手机、社交平台、AI智能应用等,这一情况特别出现在乡村地区。她表示,平台需要引导培养下一代用户的数字媒介素养。
共识与展望:从“1.0合规”迈向“2.0融合”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未成年人模式正从“1.0隔离式保护”向“2.0融合式发展”演进:“未成年人模式不是建造一个封闭的数字幼儿园,而是在开放平台中设置适合不同年龄段的‘浅水区’。”“理想的未成年人模式应当是一个‘融合式发展专区’,既有保护性限制,又有发展性功能,让孩子在安全环境中逐步习得数字公民素养。”“既要了解未成年人的兴趣和网络使用特征,补齐内容供给的缺口,也要基于实证数据优化产品设计。”
在技术赋能方面,多位专家提到AI与大模型的应用前景。据了解,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正尝试通过AI手段对内容进行分级和推荐,未来愿与平台合作推动“内容—年龄—认知”的智能匹配。方增泉也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普及会带来新机遇与挑战,建议探索建设基于大模型的、适合未成年人的安全内容供给与问答体系。陈丽提到,未成年人使用大模型和新型智能设备已成趋势,内容生态建设需与时俱进。
张沅透露,小红书平台将持续开展“清朗开放日”等活动,推动行业共识落地。在中央网信办的指导下,平台将把各位专家的智慧转化为具体产品方案,在内容建设、社交开放与用户体验三个方向上持续探索。
未成年人模式的体验升级路径,是一场需要持久耐心与创造力的社会协作。当优质的内容生态,安全可控的社交环境,平台、家长与社会协同,多要素齐备才能为未成年人共同织就一张更为坚韧,也更具吸引力的数字守护网,让“未成年人模式”为孩子的未来注入持续而旺盛的数字生命力。
编辑:单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