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着力构建“阶梯式”育人体系

未来网北京11月12日电(记者 苏建军)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下称《意见》),对全国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进行了部署。在12日举办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田祖荫表示,中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时期。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夯实强国建设根基的关键举措,也是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未来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路径。

田祖荫表示,《意见》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着力构建“阶梯式”育人体系。小学低年级重在通过生活化、游戏化情境,点燃和呵护好奇心;小学中高年级引导学生通过“做中学”深化概念理解,建立跨学科联系;初中阶段聚焦真实问题解决,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推动学生从现象认知向规律探究与方法掌握过渡;高中阶段鼓励学生接触科技前沿,进行实验探究和工程实践,系统掌握科研方法。目前各地在推进科技教育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可借鉴、可推广的实践案例。例如,浙江率先将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纳入高考选考科目,坚持37年开设初中综合科学课程。江苏发布《科技教育课程指导纲要》,系统推进建设跨学科整合课程,并配套开发覆盖全学段的28册课程资源。上海成立科技教育教研中心,依托16个区教育学院组建科技教育教研团队,通过抓教研提升教师对科技教育的理解和实施水平。

发布会上,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科协委员、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耀祥中学科技教师胡国柱分享了对《意见》的实践做法与思考感悟。

胡国柱说,此次《意见》的发布,让广大科技教师尤其是乡村科技教师倍感振奋。《意见》提出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创新课程生态等要求,精准切中了农村科技教育的痛点,为我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特别是《意见》强调的“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原则,让我们意识到农村科技教育无需照搬城市模式,完全可以依托乡土资源,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我们要积极变革教学方式,在硬件资源匮乏的情况下,立足乡土实际,挖掘本地资源,注重解决农村实际问题,注重多学科融合。农村科技教师更要充分利用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项目探究、任务驱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探究,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胡国柱亲眼见证了孩子们对科技的好奇与渴望,耀祥中学作为“机器人进校园,提升科创意识”的试点学校,得到了一定的资源支持。从最初使用由50平米废旧的乒乓球室改造的科技活动室,如今已发展为与企业共建的300平米智能机器人教育实验室;科技装备也从寥寥无几,发展到如今机器人、航海模型、车辆模型、无人机都颇具规模。

编辑:侯智

马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