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渐渐凉了
一场秋雨一场寒
该慢慢把厚衣服拿出来了
远古时期的人们穿什么样的衣服?
他们的衣服又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今天跟着这件兽首人身纹陶纺轮
回到史前文明寻找答案
01 特殊纹路 展现新石器时代“南京人”的审美
1988年,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羊角山
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遗址遗物以陶器为主
另有少量石器和骨器
其中 有一件兽首人身纹陶纺轮非常有特点
它由灰陶制成,呈扁圆形
侧面装饰三道弦纹
正面中间有一孔
上面浅刻一个兽首人身的纹饰
只见它侧视,身躯较短,呈站立状
四肢张开,似人形
线条简洁流畅
形象栩栩如生
展现了新石器时代“南京人”的审美
02 纺轮,“纺具之祖”
纺轮,是一种常见的原始纺织工具的构件
是我国古代发明的最早的捻线工具
是纺坠的主要部件
新石器时代晚期·刻纹陶纺轮,1988年南京市六合区羊角山遗址出土。纺轮两面分别刻画动物纹和几何纹。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纺轮一般为圆形、扁平状
中间有孔,孔中插棒
两者搭配使用时
利用重物旋转的力量把纤维拧成线
古人还用同样的方法
把单股的纤维合成多股的更结实的线
这比用手捻线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因此纺轮也被称作“纺具之祖”
纺轮使用示意图。纺轮巧妙地利用了重力牵伸和旋转加捻的机制,将牵伸、加捻、卷绕三大功能集于一身。纺轮的工作原理在于,通过其自身的重量,将纤维束均匀牵伸,拉细成线。同时,纺轮的旋转产生的力量,使纤维束得以加捻成型,形成结实的线材
纺轮的出现是原始纺纱技术进步的标志之一
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
有了纺轮
才有柔软的纺织物的出现
纺织物逐步代替了树皮、兽皮等其他原始的裹身物品
也是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
商·陶纺轮,藁城台西商代遗址出土。上下两面孔周饰细绳纹,自圆孔至外沿划成锯齿状,形似五角星。河北博物院藏
至于为何纺轮上会有装饰
或许是当它们旋转时
纹样随之产生律动的美感
使单调乏味的劳动
变成了一件赏心悦目的趣事
03 纺织技术演进:从编织到纺织
原始先民的纺织技术发展并非一蹴而就
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
早期人类的纺织从植物枝条加工入手
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
出土的编织遗物(比如席子)
便是这一阶段的实物见证
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苇编,这件苇编采用六经六纬,竖经横纬,垂直相交。浙江省博物馆藏
随着生活需求的升级
原始先民对衣着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直接推动了纺织技术的革新
通过搓、绩、编、织等手工操作
人类成功制作出满足基本需求的原始衣物
纺轮作为最原始的纺纱工具
对纺织业的发展贡献巨大
它的发明不仅改善了纺织品的质量
也为后来纺车和纱锭的发明奠定了实物基础
同时也证明了原始纺织业的存在
纺轮虽小,意义重大
作为最早的纺织工具
纺轮成为纺织文明的关键推手
编辑:耿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