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粮食日。习近平爷爷说过,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中国人一定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田里收获的粮食都储存在哪儿呢?答案当然是——粮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粮仓也变得越来越智能化,更好地服务于粮食储存管理,守护着我们的粮食安全。
那么,在这个世界粮食日,就让《中国少年报》从“小米粒”(一粒水稻种子)的视角带你了解“智慧粮仓”的秘密—
“小米粒”的
“智慧粮仓”体验记
我的旅程从一辆卡车开始。
当我从田间来到一组巨大的白色建筑前,工作人员告诉我,这就是我即将入住的“智能公寓”。
1
入住前,我必须先通过严格的体检。一位穿着白大褂的检测员叔叔用一台神奇仪器扫描了我的身体。
后来我才知道,这是“近红外成分分析仪”,短短几秒就能测出我体内的水分、蛋白质含量等营养指标,就像医院的X光机一样厉害!
在四川成都的中储粮粮仓,每位“新房客”都要经过这样的检查,只有健康达标的才能入住这所“豪华公寓”。
2
通过体检后,我正式入住啦!穿过进粮口,我坐着“电梯”——提升机来到“公寓”顶层。
我先做了一个舒服的“全身清洁”,然后进入自己的“单元房”。
夏天,室外温度飙升时,“空调系统”就会启动。在河南的许多粮仓,人们会采用一种叫“内环流控温”的黑科技:冬天储存冷气,到了夏天会循环利用,让仓库始终凉爽。
我最喜欢的是“氮气浴”。在广东的一些粮仓,智能系统会向仓内充入氮气,降低氧气含量。
这样不仅能让我延缓新陈代谢,还能有效防治害虫,无须使用化学药剂,真正做到“绿色储粮”!
3
这座“公寓”有位看不见的“智能管家”——粮情监控系统。
数百个传感器分布在整个仓库,像敏锐的神经末梢,时刻感知温度、湿度变化,并警惕着“不速之客”——害虫。
在中央控制室,大屏幕显示着所有数据,一旦出现异常,系统会产生预警信号并自动采取相关措施。记得有一次,系统监测到某区域温度有上升趋势,智能管家立即启动了局部通风装置,避免了风险。
4
在这里,我还交到了几位特别的机器人朋友!第一位是“分分”——智能分选机器人。
它有一双厉害的“眼睛”,能通过光学识别技术分辨我们每一粒米的品质。分分用它灵活的机械臂轻轻地将我们分开,确保每一粒米都被送到最适合的位置。
另一位是“平平”——平仓机器人。它只有书包那么大,可以在粮堆上自由行走。它会细心地为我们整理“床铺”,还能帮助工作人员更好地观察我们的状态。
听平平说,以前这项工作需要工人叔叔阿姨在粉尘环境中辛苦工作好几天,现在有它帮忙,只需要半天就能完成啦!
有了机器人好朋友的陪伴和照顾,我们在粮仓里的生活更加安心舒适。
我会开开心心地住在这里,直到被送走的那一天。告别“智慧粮仓”,我和我的其他“米友”们再次搭上卡车,驶向“米生”的下一站。
小伙伴们,“小米粒”的新家是不是科技感满满!
目前,我国中央储备粮的科技覆盖率达98%,粮食储存损耗从过去的5%以上降低到1%以内。
这意味着每年可减少粮食损失1300万吨!
足够2000万人吃上一年。
你看,为了大家能吃上放心粮,勤劳的农民、科研人员、粮仓工作者们都在努力,还有科技为大国粮仓保驾护航。中国用仅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下次吃饭时,记得“光盘行动”,可别辜负了辛勤与智慧换来的美味佳肴!
本文刊载于《中国少年报》第4078期04-05版
原标题《小米粒入住“智能公寓”,第一视角探秘中国粮仓》
作者:中国农业博物馆孔垂正博士
编辑:瞿凯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