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的研学 > 正文

中少研学 | 杭州的风会记得:56名新疆小伙伴的成长约定

11月16日清晨,阳光刚洒向西湖,湖面波光粼粼。56个拉着行李的新疆小伙伴,围着老师叽叽喳喳,说的全是这6天里发生的新鲜事。这是2025年“我们爱科学”青少年科普教育项目公益研学活动的最后一天。这趟从11月11日开始的研学之旅,不是一场匆匆的旅行,更像一场藏满温暖与惊喜的成长约定。

触过千年的痕,方知文明的深

在浙江省博物馆的展厅里,新疆小伙伴们听着史前文明的故事,突然有人指着展柜里的青瓷问:“这个碗能装我们新疆的奶茶吗?”逗得周围人都笑了——这抹宋韵青瓷的雅致,是博物馆里最让大家着迷的展品之一。另一个小伙伴盯着玉琮上的花纹看了好久,最后跟同伴说:“古人画的花纹真细致,比我画画认真多了。”

走在西湖苏堤的石板路上,秋风卷着一抹淡淡的桂花香飘过来,研学老师指着远处的湖面讲苏东坡修堤的故事,还教大家念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听到“东坡居士”的来历,来自喀什莎车县的努尔扎提说:“那我就是‘莎车居士’!”引得大家哈哈大笑。有的小伙伴在研学手册里写到:“杭州的美,是良渚的玉、宋韵的瓷、东坡的诗,还有晚上会发光的西湖一起变出来的。”

玩过手作的趣,才懂实践的甜

研学之旅的“动手时刻”,是小伙伴们最难忘的时光。在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里,“漕帮历险记”让大家过了把“古代商人”的瘾;良渚博物院的玉器打磨体验,大家都学得格外认真;龙坞茶镇的茶园里,大家跟着茶农学采茶,手指捏着嫩芽轻轻摘下,还体验了非遗炒茶的过程,动手做了一块茶皂……这些亲手做的小物件,后来都被小伙伴们小心收进书包,成了最特别的“杭州回忆”。

亲探科技的芯,才感创新的真

“我以前觉得科技是电视里的东西,直到在杭州摸过机器人、学过编程知识。” 夏扎特说起研学中的科技体验,眼睛亮得像星星。

在西湖文旅集团文三数字生活街区,大家近距离接触各种类型的智能机器人——有的机械臂能精准抓起一颗弹珠,有的能跟着指令跳舞,有的可以踢足球……杭州“六小龙”的各种创新科技,人工智能、仿生手臂、脑机接口等等,更让小伙伴们感叹:“现代科技真的太厉害了……”

一枚晕车贴,暖在西湖边

“老师,谢谢您的晕车贴!” 最后一天坐大巴,小伙伴们举着晕车贴对老师说。有些小伙伴是第一次出这么远的门、坐这么久的车,老师们每天都会为他们准备好晕车贴,再细心地贴在他们的耳后。

这只是发生在研学路上很小很小的一件小事,小伙伴们的衣食住行,老师们都揣在心里。每一家餐厅,都是老师按照小伙伴们的饮食习惯寻找到的,同时也保留了杭帮菜的特有菜式,让大家可以品尝到不一样的味道。潘俊逸说:“这几天吃到的饭菜让我感到特别亲切,老师还笑我‘别长胖’。”

每当夜幕降临,老师们都会到房间给想家的小伙伴拨通视频电话,让他们跟爸妈说说当天的趣事;老师们还在家长群里不停的发送照片和视频,生怕有家长错过孩子的精彩的瞬间。

家长群里,感谢的消息每天都在刷屏。阿卜杜拉妈妈说:“孩子每天跟我分享,说老师比我们还细心,连他不爱吃葱都记得,太感动了!” 魏爸爸留言:“孩子说研学比过年还开心,不仅长了见识,还学会了跟同学协作,谢谢老师们的用心!”然娜妈妈更是感慨:“这趟经历会成为孩子的宝藏,谢谢你们把孩子照顾得这么好。”

结营的歌,唱不完想说的话

最后的结营仪式,没有华丽的舞台,却满是热情。小伙伴们有的带头唱起了新疆民歌,有的跳起了“动脖舞”,老师们也跟着跳了起来。有的小伙伴跳着跳着就红了眼眶,小声说:“我不想离开杭州,不想离开大家,老师们很好,同学们也很好,我会永远记着大家的”。

当老师把印着“顺利结业”的证书送到每个小伙伴手里时,阿依古丽小心地把证书放进书包,跟老师说:“我以后还要来杭州,要学编程,要考浙大!”

翻开小伙伴们的研学手册,每页都写满了收获。在手册最后一页,有的小伙伴画了个大大的笑脸,旁边写着:“向往西湖,感受到了知识的温度,技术发明的终点是服务生活,我希望能用眼睛看、用手触摸,让历史和科技帮助我一起长大,探索更多的奇妙。”

2025年“我们爱科学”青少年科普教育项目公益研学活动圆满落幕,这份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与共青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联合打造的“成长礼物”,正照亮边疆青少年的追梦之路。新疆小伙伴在研学中触摸中华文明底蕴与科技创新动能,厚植爱国情怀,凝聚民族团结之力。这份浸润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的成长印。

编辑:耿玥

马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