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健康 > 正文

身心健康,一切都没什么大不了!9个改善心理状态的有效方法

点击播放按钮,聆听音频朗读

主播:金慧子

原标题:《9个成本极低,但能快速改善心理健康的小事 》

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有时莫名感到倦怠——早上睁开眼就觉得沉重,白天靠喝咖啡、奶茶强撑精神,努力扮演一个“正常的成年人”,下班回家后却连回复一条消息的力气都没有。有时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每天被工作和生活榨干,只想窝在家里玩手机,拒绝社交,连曾经热爱的事情也变得麻烦而遥远。

学习工作的重压、信息的轰炸与人际的复杂,悄悄消耗着我们有限的心理能量,让人不自觉地缩回一个更小、更安全的角落。

这恰恰提醒我们: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照顾好自己的内心,已经是我们维持正常生活、避免精神崩塌的必要能力。因此,今天想和你分享9个改善心理健康的小技巧,看似简单却十分有效,哪怕只做到第一个都会让你过得好很多。希望大家能早点意识到,只要身心健康,一切都没什么大不了。

01

培养“情绪灵活性”

允许任何情绪发生是心理健康的第一步,不是逼自己变得更坚强,而是学会温柔对待自己的内心。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比对别人更苛刻,不允许自己脆弱、悲伤、痛苦。

未被表达的情绪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埋藏在潜意识中,有朝一日会以更丑陋的方式爆发出来。真正的心理健康,不是永远阳光积极,而是能允许并接纳所有情绪的存在。

比如,当你心烦意乱时,先不要转移注意力,而是练习说出情绪的名字:“我现在有点‘焦虑’,因为明天要开会。”“我感到很‘失望’,因为期待的事情没有发生。”当我们能精准地说出具体的情绪时,大脑中与恐惧反应相关的杏仁核就会安静下来,而负责理性思考的前额叶皮层会被激活,情绪的强度自然会下降。当情绪从“模糊”到“被看见”,反而更容易被理解和消化。

02

践行“身体慈悲”

停止与身体的对立。我们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和身体“对立”:嫌弃自己不够好看、不够高、不够瘦,或者为了追求成功而透支身体,直到病痛突然来袭。长期忽视或敌视身体,不仅会让我们更容易陷入焦虑和抑郁,也会削弱自尊与幸福感。你可以每天花30秒,从具体细节中感谢身体的付出。比如:“谢谢我的眼睛,让我看见美丽的日落”“谢谢我的胃,努力帮我消化食物”。心理的安定感,往往从善待身体开始。

03

为自己打造一个“日常能量补给站”

低能量的人在感到疲惫低落时,往往什么都懒得做,陷入反复刷手机和自责的恶性循环中。这正是心理学所说的“行为退缩”。

而“能量补给站”的核心原理,就是基于行为激活理论,去做一些简单、愉悦、能带来掌控感的行为,主动提升情绪,而非被动等待变好。你可以准备一份“自我愉悦清单”,写下能让自己瞬间回血的小事。比如:听一首老歌、洗个热水澡、换上干净的床单、去公园散步 20 分钟等等。

这份清单的关键在于:一定要容易启动。这样当你感到情绪电量低时,就不需要耗费心力思考“我该做什么”,直接挑清单上的一件小事去做,就可以给自己快速充能了。

04

设置“断联时间”,定期关掉社交媒体

互联网时代,人与人的连接似乎前所未有的紧密:消息秒回、朋友圈刷不完、社交平台的信息24小时不停地更新。但这种“随时在线”的状态,并没有真正让我们更快乐,反而让我们变得更焦虑。社交媒体上充斥着无意识的比较:别人的升职、加薪、旅游、恋爱,看多了容易让我们觉得自己永远“不够好”。心理健康不仅仅是“向内”的修炼,也需要“向外”的练习。学会和外界适度断联,进行“信息节食”,既能减少消耗,也能给自己带来支持与滋养。

05

建立松弛的边界,创造健康成熟的关系

很多因为人际关系苦恼的人,往往是因为总在关系中走极端:要么过度付出,把自己耗尽才能勉强维持关系;要么害怕冲突,干脆和所有人保持距离。长久下来,不仅关系会变得紧绷,自己的心理能量也被慢慢消耗。其实,健康的关系既不是无限迎合,也不是彻底回避,而是学会设定一种“松弛的边界”。这条边界不是拒人千里,而是让对方知道“到哪里为止”,允许关系有进有退。人际关系的核心目的,不是让别人喜欢你,而是让你喜欢自己,能够在关系中舒服地做自己。

06

保持和世界“微小的善意连接”

很多人以为心理健康只是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就行,但其实,我们和世界的关系同样重要。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人能保持开放的心态,去和环境、社会发生连接时,往往会获得更高的幸福感和更强的心理韧性。当你愿意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去更大的世界里互动、碰撞,你和世界的关系也会变得轻盈起来。

07

培养“玩商”,把世界当作游乐场

在学校,我们被教会知识;在职场,我们被训练技能。但很少有人告诉过我们:会玩,也是一种强大的能力。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指出,玩乐不仅带来愉悦,还能帮助我们恢复创造力、缓冲压力、提升心理弹性。这里所说的“玩”,不只是字面意义上的娱乐,而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把世界当作游乐场,允许自己去尝试、探索和犯错,而不只是关注“有没有意义”和“值不值得”。

它可以是一场即兴的羽毛球赛,一次说走就走的小旅行,或一个突发奇想的小创作。重要的是,它让我们从功利目标中抽离出来,全神贯注地投入此时此刻真正感兴趣的事,在玩乐中体验到“我活着真好”的每一个鲜活瞬间。

08

用长期主义的视角重新养育自己

很多人陷入心理困境,是因为短期内缺少“成就感”,逐渐陷入了“习得性无助”,认为自己无论怎么努力也不能改变现状。其实,承认恢复和成长都需要时间反而更重要,允许自己慢慢来,并学会在日常的小进步中找到满足和力量,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恢复。

09

走进自然与艺术,在敬畏中安顿内心

除了时间的维度,我们还可以在“更大的空间和意义”中安顿自己。研究发现,当人们体验到“敬畏感”时,能够减少自我中心感,缓解焦虑,提升与世界的连接感。无论是面对浩瀚的自然,还是置身于人类文明的杰作中,这种“感到自身渺小”的体验并非削弱自我,反而让我们从日常烦恼中抽离,重新找到内心的秩序与平静。

常常在上网时刷到这样的帖子:“20岁/30岁/40岁……才突然明白,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身心健康。”事实上,关怀内心不必等到身心崩塌,也不必等到某个特殊的日子或年龄。维护心理健康,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次次的停顿、觉察和调整。

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休息、一点微弱的情感连接、一次微不足道的尝试,都会让你感受到:你值得被善待,也值得享受世界的一切美好。世界和我爱着你!

陪你·成长

只要身心健康

一切都没什么大不了

来  源|微信公众号“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图片来源|摄图网,AI辅助制图

编辑:高富灿

马上订阅